關于教師關于田園課程培訓心得體會(通用3篇)
關于教師關于田園課程培訓心得體會 篇1
今天上午,培訓主題是鹿城區教師培訓和科研中心朱力老師主講的《微課程理性思考與實踐應用》。
原來以為又是一套我聽得懂卻沒法做的理論和技術,原來以為所謂“微課程”就是指用較少時間完成一個主題學習。朱老師的講座給我帶來震撼,讓我覺得自己是那只“井底之蛙”,讓我感覺到信息時代學習方式的不斷轉變,教師真的還要知道多一點前沿的教育技術。
首先,微課的概念。朱老師給我們幾個似是而非的選擇,然后給我們看了幾個微課視頻,由此得出微課的幾個特點:時間短(不超過10分鐘,一般6分鐘),內容聚焦在一個知識點,用視頻方式(流媒體),對象是一個學生。通過具體例子告訴我們為什么。當然,也有些內容不適合用來做成微課:過程重要的知識點,需要合作互動生成的教學內容。
朱老師給我們欣賞了好幾個微課,包括語文、數學、教師教育的,這些短短的視頻符合了我們注意力集中的規律,用生動的語言、圖片帶給我們愉悅的學習過程,試想孩子怎么能不喜歡呢?特別是學習能力較差的孩子,他可以一次一次地看,直到學會為止。
以前我覺得制作微課很難,對我來說太不現實。可是,朱老師告訴我們,制作微課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可以把ppt直接轉化成視頻,可以用手機和攝像機來拍攝,可以用錄屏軟件來制作等。最好的是我們用手機就能拍攝制作簡單的微課。內容也不是我以前以為的那么難,可以是一道作業中的難題、一個關鍵的知識點、一個易錯的地方、一種操作的方法……家長接收也很方便,可以直接用手機微信平臺查看,或者發到視頻網站上看。
微課,小而不簡單。我要嘗試著把它帶入我的教學,讓數學學困生也愛上數學!
關于教師關于田園課程培訓心得體會 篇2
20__年11月15日星期天,我有幸參加了游老師如何運用《幼兒園領域整合課程》的講座,本次活動從大體到細微之處都講述的非常到位,游老師適時的提問也讓教師們參與到思考的浪潮中去,使之更易同化,讓我對于幼兒園領域整合課程有了全新的了解。以下淺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1、理念的轉變;
2、教育主體與客體;
3、正視教育者;
4、教學技能的專業化。
一、理念的轉變
基于傳統觀念的束縛,亦為了迎合家長的需求,很多時候,我們老師會進行填鴨式教育,而這恰恰泯滅了大多數孩子學習求知、探索的熱情。
現下如何把這種理念轉變過來,才是我們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1、教育需要求變、求新,而教育離不開教育者,所以教育者的改變需要有心,只有拋開傳統觀念,用心去思考,才能有真正的突破。假如教育者本身沒有求知的欲望,沒有精益求精的精神,那教育理念對她而言無非是空談。
2、幼兒園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息息相關,哪一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多數時候幼兒園、幼兒老師為了使家長滿意,總是不斷地去迎合家長,導致幼兒園教育呈傾斜狀態。所以,我們應該制定一個明確的大方向,是讓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不是只注重智。
3、玩中學、學中玩,很多老師擔心學的時間少了怕學不到,所以不斷地在活動中說,確實老師是說了很多,孩子們現下也學會了,但明天呢、明年呢、往后的任何一個日子里,他能記住嗎?!不,這些會很快地被他遺忘在角落里,孤零零地等待著被它的主人從腦海中刪除。整整十年過去了,我卻還記得語文老師給我講的《小桔燈》,因為當時她并不是只叫我們讀,而是陪我們玩游戲,最后每個人還用桔子做了一盞小桔燈。而物理老師叫我們背的什么物質,早已消弭于漫長的時光里了。
二、教育主體與客體
教育主體一般指教育者,教育客體一般指教育者的對象也就是受教育者。但現在很多老師會進入一個誤區,那就是單一地只做教育主體,而忽視了在一定的條件下,它們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現在的問題就是在活動當中,如何定位自己的主客體?
1、其實我是一個“學生中心論”的支持者,因為假如兒童的心理沒有受到威脅的話,他們是會自然而然地顯示出自己的探索行為,所以在一些探索活動當中,做為教師就可以充分給孩子時間、空間,讓其自由地去探索、發現!
2、但有一些認知活動,比如“安全過馬路”,這時候教師就要做為主體,給幼兒直觀地展現如何安全過馬路,不遵守交通規則的危險性以及直面的后果。這便是客體主體之間的轉化了。
三、正視教育者
幼兒園經常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幼兒教師流動性大,那是因為每個人都懂得權衡利弊,幼兒教師自然也不例外,她們會選擇離開,無非就是物質得不到滿足,要么就是精神得不到滿足。走在一線的是幼兒教師,她們必須承受并接受多方的壓力,然后不斷地把這種壓力轉化成向上的動力,只有這樣,才能夠地很好地成為孩子與自然、與世界、與社會之間的媒介,幼兒園教育才能夠推上巔峰。
而現下我們的盲區是,如何去轉化這種壓力?
1、首先我們得正視教育者,幼兒老師并不僅僅是一個職業,是的,她還是啟蒙老師,你需要給孩子打開世界的窗,讓他自己繪制繽紛絢爛的空間,這就是你應該肩負的責任。
2、捫心自問你真的喜歡孩子嗎?你真的喜歡這個行業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很好,你一定可以很快地轉化各方的壓力。相對地,如果答案是搖擺不定或是否定的,那就要請您認真想想了。這就相當于目標,當你的目標明確,就算經過曲折的道路也定會到達終點;如若目標模糊、或是根本還未確立,一味地往前走,迷失是必然的。假設幼兒教師都迷失了,又何談幼兒教育呢!
3、幼兒教師所帶領的一班孩子都是個體,他們是一個家庭當中不可或缺、備受恩寵的家庭小成員,他們的家人非常愛他們,所以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老師的愛護,能得到老師的肯定,自然會給老師提許多看似無理卻是出于愛的要求!要知道我們也曾被自己的家人這樣愛過,這樣想的話,你會感覺更輕松一些,只要好好與家長溝通,共同用好的方法去教育孩子,那樣便足以了!
四、教學技能的專業化
當教育者本身的理念與觀念形成以后,自然會去考慮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而現在要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教學技能呈現細化狀態?
1、互動:要想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首要的就是先得有跟孩子互動的意識。因為與孩子們之間的經驗分享與交流,孩子會更有興趣參與。而且在互動過程中教師會貫穿幼兒情感、認知以及興趣能力的培養,使幼兒更易去接受。
2、自由探索:我們老師應該做的就是在活動當中,引導幼兒化被動為主動,以此來提升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致,激發幼兒探索的精神,真正體驗到活動的樂趣所在。
3、情感的貫穿:我們每一個老師所組織的活動都有其不同的目標,那自然會有其不同的情感走向,所以教師本身應該以多樣形式把這種情感貫穿其中,使得活動不僅能達到顯性目標,還能達到隱性目標(一般是指情感方面的目標)。
最后,通過此次的講座,給我的感觸很深,尤其游老師會拋出問題讓我們去思考、去解決存在的一些問題。但我尤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行進在幼兒園一線的老師們,如果想要求變、求新,那她在路上必定會荊棘重重,所以我們都應該在每一日的活動中認真對教學材料深入地進行分析,對孩子們的心理狀態要拿捏準確,再通過不斷地實踐、不斷地積累教學經驗等等,這些才是促使我們教學專業化發展的最佳途徑!
關于教師關于田園課程培訓心得體會 篇3
近一段時間,我參與了學校組織的校本培訓,培訓的觀點清爽雋永、思維的觸角縱橫騰躍。
“校本課程”這個概念,依據我的理解,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化、特性化,即學校和老師通過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方式,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建,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和社區的特點和須要;二是學校設計開發新的課程,即學校在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并充分考慮當地社區和學校課程資源的基礎上,以學校和老師為主體,開發旨在發展學生特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我感到,校本課程就在我們身邊。
1、打破校本課程的神奇感。不少老師把校本課程看得很神奇,其實,很多學校已開設的選修課、活動課就具有校本課程的性質,只是學校和老師對校本課程開發還處于無意識狀態罷了。也就是說,很多學校往往有校本課程之“實”,而無校本課程之“名”。校本課程是開放的、多種多樣的。如探討型課程、自愿報名開設的體育課選修(乒乓球、籃球等)。可以說,學校里的課程都有校本課程的成分。因此我們說,校本課程就在我們身邊,它并不神奇,也不是高不行攀的。
2、消退開發校本課程影響升學率的擔憂。近年來,中考試題命題正在向實力化、素養化、特性化、綜合化的方向發展,各學科考試更體現了這一點,而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和方向正是發揮學生的特性和特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開發校本課程不僅不會影響中考升學率,反而會促進中考升學率的提高。我們應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對待升學率,我們的策略是“不為中考,贏得中考”,滿足的升學率應是素養教化的結果,而不是片面追求的目標。
3、老師會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得到培育、熬煉和提高。老師參加課程的目的是使學校課程更加適合學生的.須要,促進學生最大程度的發展,但就老師本身而言是確立老師即探討者的信念,在課程開發的實踐過程中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所以老師參加課程開發不僅是編制出一系列的課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參加課程開發過程本身。從校本課程開發角度而言,為了有效地推動新一輪的基礎教學課程改革,老師必需具備課程意識,形成相應的課程觀念。老師和學生在肯定程度上可以開設和選擇自己感愛好的課程。這樣就為學校特色的形成,學生不同愛好、特性和特長的發揮留下了空間。將與課程有關的決策重點從原先的“上意下達”的方式轉變為老師之間的“探討”方式;老師既是教學的實踐者同時又是課程的開發者和探討者,因而大大增加了行動探討的意識和實力。
4、課程觀念要更新。由于絕大多數老師原來所學的教化學是沒有課程論的教化學,加上“校本課程”這一概念在我國正式運用的時間并不長,因此,老師對校本課程的相識難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學校、老師和學生過分依靠和迷信統編的教科書。這種傳統的思想上的習慣勢力與校本課程的現實需求之間存在的強大的反差和深刻沖突,將對校本課程的開發帶來觀念、制度層面上的阻力。如何盡快變更這種狀況,將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5、老師要進一步加強自身學問和技能的提高。校本課程開發中系統的規劃、理論指導和實踐性探討非常缺乏,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如何不斷強化學校和老師的課程意識,提高學校老師、領導的課程開發技術,使之有課程改革的正確意識,有課程改革的愿望和動力,有開發校本課程所必要的學問、技術和實力,這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條件。
6、缺乏課程專家的指導,在肯定程度上存在課程開發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這是課程開發走向科學、規范、完善、發展的瓶頸。
7、須要強有力的校內、校外的大力支持。即良好的校內溝通,給老師足夠的自由時間和空間,良好的安排組織,可用的教化資源方面的信息,外部參照系,課程理論與技術指導等方面。為老師盡快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做好條件上的支持和打算。
總之,校本課程的開發是教化迎接新世紀挑戰的一種回應,是學校充分發展辦學優勢和特色,主動參加國家創新工程,促使學生和諧發展繼而推動社會的發展,培育和造就“創建新世紀的人”的一項基本建設。它能使學生在課程的自主選擇和特性化學問的駕馭過程中形成更多更廣泛的實力,更好地相識學習的價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學會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