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行為的50個細節》讀書心得(精選3篇)
《教師行為的50個細節》讀書心得 篇1
暑假前學校布置了一項任務要求全體老師在閱讀完《教師行為的50個細節》后寫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讀后感。初讀了一遍后,覺得和自己預期的東西不一樣。教師充當的角色應該在傳道、受業、解惑這三個方面進行深入思考,這本書的側重點卻是不一樣的,《教師行為的50個細節》所說的內容大部分是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以及各個教學環節等方面來說的,在知識的專業性上闡述并不多。所以,在后來的閱讀中我站在另一個角度來學習來閱讀,有了不同的收獲。
首先、我們需要關注細節。真相在細節,細節捕捉讓我們再教育實踐中不只是聽其言,更是觀其行,而對于真相而言,“行”永遠是勝于“言”的;力量在細節,一種教學經驗的總結,加入僅僅只是告訴我們這些經驗是什么,有哪些方面組成,而沒有細節性的事例呈現和說明,就很難走進我們的心靈;魅力在細節,在法學領域中經常有這樣的說法:程序是美的,那么換成是教育領域,那么細節是美的;問題在細節,教育中大而化之的東西還是比較多的,細節上的推敲不夠,把握不準,雕琢不細,從而導致教育的科學性不強,示范性不高;意義在細節,教育上有很多理論,教學上有很多規則,管理上也有很多規章,所有這些要求和規定只有在細節上體現時才有意義。
其次 強調細節。強調細節并不是不關注大局、放棄宏觀。事實上,細節只有在方向正確、戰略明確、目標設定合理的前提下才有意義。因而,在細節的把握上,老師們不能碎片化地理解細節,而要注意把細節放在全局中去考量,這樣的細節雕琢才更有意義。所以作者將細節分為五大類:
(一)、教師教育行為細節
育人是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教師的教育行為要發揮理想的效果,必須擺脫枯燥與乏味的單一說教,關注自身行為的細節,從細小之處來影響學生。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與不經意間的一個細節。一句平常不過的話,一個細小不過的動作,都有可能給學生的心靈烙下痕跡。一次無意的非言語行為失誤,一句脫口而出的傷人之語,則有可能疏遠師生之間的關系,使教育產生的真實影響與預期的目標背道而馳。
(二)、教師教學行為細節
課堂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基本教學工作。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能夠對學生產生教育影響,這些行為也體現了教師個人的基本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表現出來的行為細節,不管是言語行為,還是非言語行為,不管是有意表現出來的行為,還是無意流露出來的行為,都可能對學生的課堂學習,乃至日常生活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以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語行為為例,假如教師表現出得當的言語行為,那么就能夠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的情緒變化,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假如教師表現出失當的言語行為,那么就有可能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疏遠師生之間的情感,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教師管理行為細節
在學校教育世界里,教師經常承擔著管理者的角色。在課堂教學中,要進行課堂管理或者教學管理;在課余與學生的互動中,要進行學生管理。教師在管理課堂、管理學生的過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為細節,努力從細節之處做好管理工作。教師與學生打交道比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為細節。
(四)、教師學習行為細節
古人云,“活到老,學到老”。在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知識激增的當代,作為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的教師,需要抓住各種學習的機會,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素養,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因而,不管參加有組織的學習活動還是自我學習,教師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為細節,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教師日常行為細節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為人師表,在校園之中的日常行為,也要時時注意細節,以免給學生傳遞不良信息。在很多時候,教師日常的行為細節,就是對學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這種教育比言教更具影響力。
第三、充分運用資源努力成為一名學習型教師。
古人云,“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教師更需要抓住各種學習的機會,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素養,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本書中鄭教授提出在教研活動中向同事學習、向專家學習、通過網絡學習等。其實學習的機會很多看我們怎么把握,比如在教研組,很多有經驗的老師一些教學方法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虛心向身邊的同事學習,避免自己出現不必要的的教學失誤。教師想快速的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每天必須用一點時間進行教學反思。通過自己不斷的學習反思,努力發掘課堂教學中一些不易被發現和難以解決的細節問題。教學反思也為教師經常性的修正行為方式,不斷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和實踐的策略。
以上從幾個方面談了我的一些看法,對于其它的一些細節問題,也非常值得我們教師細致體會和借鑒。讀了這本書,我深刻認識到我們教師要關注的不僅僅是這50個細節,在平時我們也要多觀察、多思考,時時刻刻關注自己的行為細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們的教學工作才能順利完成,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這樣我們的教學工作才會更上一層樓。
《教師行為的50個細節》讀書心得 篇2
通過今天的學習,感觸頗深:《教師十要十不準》中的核心問題為師德問題,師德的核心問題是"愛",這種"愛"必須是排除了私心和雜念的父母般溫暖慈祥的愛、恩師般高尚純潔的愛。它首先表現在:當學生受到挫折、處境困難的時候,給學生以同情、關懷、體貼和幫助;當學生生病的時候,主動噓寒問暖,送藥送飯;對待學生的提問,耐心細致,和藹可親地給予解答;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人格,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對學生嚴格要求,幫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將教書和育人有機的統一起來。
其次,作為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在教育教學中,要妥善處理師生關系:
(1)要給予學生特殊的關心和愛護。
(2)不得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因為體罰學生往往給學生的心靈留下傷痕,造成性格殘暴,不服從教育,因此,教師必須充分認識《教師法》,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尊嚴,不得對學生進行體罰或者侮辱人格的行為。
(3)不得歧視學生,對于班級個別調皮、成績差的學生,老師要積極進行幫教,做好后進生轉化工作,而不是有意進行歧視,造成學生退學。
再次,教師在育人的同時,不要忘了自身的繼續學習,要知道,"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所以,在教學之余,教師應刻苦鉆研業務,不斷學習新知識,探索新的教學規律,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自己教育、教學和科研的水平。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生總是把教師看作學習、模仿的對象。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往往被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模仿在行動上。教師的人格影響,不僅對學生在校起作用,甚至以后在社會上還會長時間起作用。所以,我們教師只有對自己嚴格要求,不斷學習,加強修養,讓自己成為一個具有高尚師德的人,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呼喚,更好地培育下一代,不辜負黨和人民賦予的光榮歷史使命。
《教師行為的50個細節》讀書心得 篇3
《教師十不準》中主要說的是師德問題,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師德不僅是對教師個人行為的規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學生的重要手段,起著“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師要做好學生的靈魂工程師,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教給幼兒知識,更要給予愛。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我們面對的是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由于他們年齡小,沒有形成一定的習慣,所以他們總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這時,我們就要寬容的對待他們,給他們改正錯誤的機會。愛孩子,還要學會信任、鼓勵、安慰孩子,給他們創造良好的發展、成長氛圍,用自己的溫暖與真心去打動每一個孩子。特別是那些農村孩子,更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們,更要給他們更多的愛心、愛護。不歧視他們只有愛才能教育好孩子。愛崗位、愛孩子,才是教師應該努力培養的基本道德品質。
教師需要處處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注重身教,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教師要把幼兒造就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尺應當是這種人。凡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
做為教師,在育人的同時不要忘了自身的繼續學習,更應該活到老學到老,才能勝任這一富有挑戰性的職業。我要不斷地給自己充電,把讀書當成一種習慣,把學習看作一種樂趣,從各種渠道汲取新的營養,使自己變得更為睿智。在吸取新的知識、觀念的過程中,還應善反思、勤記筆記,注重積累,加強研究,刻苦專研業務,探究新的教學規律,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和科研的水平,走向終身發展、不斷進取的開拓之路。因此,作為教師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善于學習,爭取創新型教育,教學人才,教師只有不斷的學習和提高自己,才能主動適應二十一世紀整個社會對人才的普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