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業務能力提升培訓的心得體會(精選4篇)
小學教師業務能力提升培訓的心得體會 篇1
隨著信息技術逐漸在活動中得以廣泛應用,我越來越感到自己懂得更為太少,掌握的知識不足。作為一位幼教戰線盧瓦松的青年教師,在培訓過程中,我一直念念不忘飽滿的熱情,認真學習,大膽實踐,在學習之余和同事姐妹們交流學習體會, 所以彼此的信息技術能力技術革新很快。
通過這次信息技術遠程培訓,我深有體會:
1、提高了我們幼教素質教育的教育信息技術素養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第一周的遠程教育培訓,對本人但當現有信息技術狀況的測評就讓我感覺到:作為一名教師要做的還遠遠不止這些,教師的教學是一門科學,需要研究。教育家庭教育信息技術也是一門科學,更要研究,教師要成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學時間性的規律與教育信息技術整合的問題。同時,我們也認識到教師的成長也素質教育離不開教育信息技術,特別是我們青年教師。
通過此次培訓,讓我認識到,學會把信息技術應用在保教活動中能使自己的教學過程條理清晰, 幼兒興趣濃厚、明白易懂, 使我對課程發展、 教育信息技術有了新的認識。
2、提高了專業知識高度 。這次給我們培訓的老師,他們的教學經驗,專業知識水平,敬業精神都是一等一的。經過他們耐心細致的講解,讓我認識到學無止盡,自己的專業知識、學科理論等水平有賴還有待于不斷地提高。要在今后的教學生活急劇中不斷地復習、鞏固、運用。真正的把保教活動和教育信息技術整合,融會貫通。
3、高等教育理念不斷得到更新 。通過這次培訓班理論與實踐的學習,使我較慢加速更新了遠程教育教學觀念,了解了先進的教育科學打探基本理論,在教學活動中更能教學內容如魚得水、浮動教學方式自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方法。在培訓期間,教師們研討組織我們分小組研討優秀的教育教學課例、教學設計、課題研究等,并使我們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切實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和水平。也使我們教學活動發現了自己在教育教學中需解決的根本的問題,發現了各自在教育教學中曾教育的`差距與不足。
4、教育教學活動理論掌握得更為系統。通過這次培訓, 使假說我對遠程教育教學的理論與方法掌握得愈加系統,使我感到比原來站得高了,看得遠了,有一種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感覺。這個培訓,我是得益最多的,是們讓我對一些教育觀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對教學理論的認識更加明晰; 對開展教研活動的方式更為明確; 愈加對投身教育改革的激情更加充沛。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一定把這些感悟用在很高而后的教育教學中,并不斷的完善它。把教育技術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合理地融入一日一日精英教育活動中,提升保教活動的質量。
小學教師業務能力提升培訓的心得體會 篇2
8月24日-25日,短短兩天的暑期培訓結束了,與其說我受益匪淺、收獲頗豐,倒不如說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特別是聆聽了束玉良老師的講座——《人文精神——教師專業素養的核心》。
強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責任心,對教育理想不斷實踐和追求,積極維護教育的公平和正義,以學生的生存和發展為根本,以寬容和慈愛之心善待學生。束老師講解的幾個方面內容,讓我這樣一個長期身處基層教育一線尤其經常執教低年級的普通老師是感同身受。
我理解,人文精神就是對孩子的愛,這就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一個班主任要做好本職工作,首先要做到愛學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于細微處見真情,真誠的關心孩子,熱心的幫助孩子。我深信,愛是一種傳遞,當教師真誠的付出愛時,收獲的`必定是孩子更多的愛!感受孩子們的心靈之語,便是我最快樂的一件事!”七、八歲的孩子們整天在媽媽的懷里撒嬌,都不討厭媽媽,為什么?因為媽媽疼他們,愛他們。毫不吝惜地把一切獻給他們,所以孩子們也深深的愛自己的媽媽。我常想,一個低年級的老師帶好這些孩子,首先要當個好媽媽,要拿出自己的愛心去“哄”他們,“騙”他們。如新入學的兒童愛玩,我就和他們一起做游戲,一起跳繩,一起踢毽子。我幫他們梳頭、剪指甲、系鞋帶等。這樣,孩子們跟我親熱起來了。我還采用各種方法來激勵孩子們的積極性,每天表現最好的小朋友我會抱抱他、親親他。雖然這些舉動在成人眼里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可是在孩子的心中卻產生了巨大的漣漪。經常有家長和我說,自己的孩子回家以后是那么激動、興奮,還說下次還想得到這種獎勵。
低年級的學生對學校、老師、同學都感到陌生,對一切都充滿新鮮感,對學校、對老師也很好奇,他們第一個想知道的就是自己的班主任是誰,她(他)是一個怎樣的老師,而且這時他們會留心觀察老師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每一種表情,會細心傾聽老師的每一句話,他們對老師有著一種特殊的信任和依賴情感。老師的自身素質,道德修養,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形之中會成為全班幾十個孩子的榜樣。因此,在班級工作中我時刻注意自身形象,事事從我做起,以良好的形象率先垂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的學生。凡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自己做到,而且做得更好。要求學生講衛生,不隨便亂扔垃圾,自己就做到隨手撿拾垃圾。要求學生上課不遲到,自己就做到每節課提前到教室。要求學生做操規范,自己做操就先要做到認真。在我的帶動下,我們班的大多數學生都能做到講衛生不遲到,個個講文明守紀律。
每個學生都有潛力,能否發揮他們的潛力關鍵就在于老師能否幫助他們樹立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我班的劉克明,開學一段時間后,我發現他對學習興趣不大,上課常開小差。怎樣使他克服這些毛病呢?于是,我細心觀察,希望找到他的閃光點。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日常勞動中,我發現他非常積極,且不怕吃苦。從閃光點著手,在班上我表揚了他。課后,我找他談心,從他勞動中不怕吃苦的閃光點去引導他學習上也應該這樣,相信他是能做到。現在,這個孩子已邁出了前進的步伐。
大教育家烏申斯基曾有過這樣一段話:“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學生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我想,這應該就是教師人文精神的核心了吧。
小學教師業務能力提升培訓的心得體會 篇3
新學期伊始,我校教研室就組織全體教師參加中級技術培訓。我從最初的對培訓內容一無所知,到想當然的以為這又是計算機技術培訓,再到后來接觸了培訓內容后的一知半解直至培訓深入后的茅塞頓開,期間真是走過了一條漫長的道路。原本自己對教育教學的概念只停留在備課、上課、講評這三個環節上,從未想到過這之間也會有技術的存在。通過這次培訓,讓我深刻體會到想要在教學上有所突破和建樹,是需要在具體的技術上下苦功夫的。這次培訓有幾點感受與大家分享:
一、在培訓中,我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提高自身教育技術能力迫在眉睫。網絡、計算機作為新型的教學媒體,他們與學科之間的深刻聯系,它們為教學創造的不一般的教學環境,這都是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合的.重要所在,信息技術改進課堂教學也會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必要出路。
二、在培訓中,老師的課堂生動有趣,思維活躍,著力培養學員們的合作意識。學習領會了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環境,課堂開放氣氛輕松,各組員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教學規律。在這里我們見識了很多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鮮活的案例,在集體討論和輔導老師的點撥下,我們進一步理解了信息技術對現代教學產生的重大意義,了解了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優化方法,學習了如何規劃主題單元設計,深知合理的規劃有助于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對我們今后的教學活動有很大幫助,可以將這些知識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對所任教的學科進行單元規劃設計,梳理教學思路,加深對教材的理解。
三、在培訓中,明白了把信息技術與學科進行整合,可以改變陳舊的教材觀和教學觀,改變教學環境、手段和方法,變革教學模式,也有利于面向全體同學,有利于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改變教師的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更快,更好地提高教師的教育能力。
培訓的時間有限,學習主要靠個人的自覺。我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將教育技術學以致用,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技術知識,提高自己運用多媒體的能力,成為一名不斷學習不斷發展的教師。
小學教師業務能力提升培訓的心得體會 篇4
壬寅處暑秋悄至,喜聆輕風遂人意。能力提升諄諄傳,秋日思語娓娓敘。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在兩天的培訓中,高質量的示范課讓人耳目一新。字里行間眾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劉靜老師執教的《刷子李》亮點一路呈現。
1、讀寫技能滲透巧妙。《刷子李》所在單元為人物描寫版塊,要求學生學習并初步運用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劉老師引領學生從文學角度解讀課本,讓學生知道可以從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描寫人物,感受刷子李的高超技藝給人美的享受。抓住一個“白”字的描寫說開,在朗讀指導中體會文字描寫豐富的畫面感、光澤感。除了研讀直接描寫刷子李的語句,還引導學生探究思考曹小三這個配角出現的作用,幫助學生歸納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方法,為單元習作教學的完成作了必要的.準備和積累。
2、思維碰撞舞動課堂。對于刷子李的傳聞,揣摩“愣說”用詞的精妙,就“有與沒有”這樣的人、“信與不信”這一說法兩種觀點,組織學生交流,尊重孩子們的所見所思、所疑所惑、所感所悟,讓他們結合生活經驗表達自己的觀點。課堂上,孩子們的話匣子被打開,個個說得有理有據,生動呈現了情智課堂的特點。
3、德育熏陶水到渠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懈的追求與執著,在人的成長中非常重要,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要從小培養。劉老師讓孩子們在文中找出刷子李的干活規矩后,深入挖掘了文本的德育功能。因為有一顆匠心,刷墻技術才能出神入化,同樣,擁有一顆匠心,學習才能不斷進步,擁有一顆匠心,才能創造美好人生。
4、閱讀拓展兼顧內外。本課篇幅較長,自己教學時總是擔心課文是否能讀完,知識點能否講完,《補充習題》是否會寫,局限于教完課文,對于有限的40分鐘時間未能做到科學合理的分配。但在這節課上劉老師安排了充分的時間,出示作者馮驥才的相關名言,讓學生揣摩,通過聆聽范讀和講述,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對作者的《俗世奇人》一書充滿好奇,這種閱讀推薦的方式自然不生硬,拉近了學生和作家的距離。學生除了想讀好馮驥才被選在教材上的課文,更想走出課本看一看他的其他作品。
劉老師自始至終將刷子李的這門手藝稱為“藝術”,帶領孩子體會文學作品中的美學元素,而這節課的呈現方式又何嘗不是一種藝術呢?
課內文本有老師同步指導學習,浩瀚書海更多的要靠孩子自己去遨游。整本書閱讀可以發展學生的語言,鍛煉他們的思維,豐富他們的體驗,那么導讀課則給孩子們提供了多種有效可行的閱讀方法,幫助他們建構自己的課外閱讀模式。卞校長《親愛的漢修先生》導讀課遵循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從最感性的封面入手,引導孩子多維接觸一本新書。讀書名、觀配圖、識作者、猜情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由目錄快速切入,帶領學生感受書籍內容安排的框架特色和章節之美。找出文章先后對比強烈的描寫片段,通過聲情并茂的范讀,引人入勝,引導質疑,幫助學生走近人物,采用換位思考的方式與人物共情。教會孩子可以通過精彩書評去選擇值得閱讀的書籍,建構孩子們的童年文學生活,撐起未來的閱讀高度。
閱讀是可以點亮心燈,了解生命真諦,奠定人生底色的。學語文和教語文同樣都離不開閱讀。張建軍、卞、束玉良幾位專家的報告都在強調這一點,對指導孩子讀什么、怎么讀也指明了方向。作為語文老師,學科典籍、管理典籍、國學典籍都應該安排進自己的閱讀計劃中,從專業知識、個人修養方面進行自我提高。語文老師大多兼任班主任工作,不能因為工作的困難和繁瑣擾亂自己的心境,我們應該像卜恩平老師那樣,做一個有情懷的班主任,用熱愛打敗壓力,用“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堅毅、“采菊東籬下”的恬淡、“回首向來蕭瑟處”的豁達,伴隨自己在教育教學生活中一路前行,并在一路行走中不斷反思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