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觀摩課聽課教學心得感悟(精選3篇)
教師觀摩課聽課教學心得感悟 篇1
今天,區教研室在實驗小學組織了初中英語新教材聽評課活動。聽了三位年輕老師的三節課,我受益匪淺。我從中體會到各位老師上課的獨到之處,感受到她們上課的不同魅力和風格。回顧這幾節課,整體而言,我認為有以下這幾方面處理的相當到位:
一、教師們上課節奏清晰、明快,整個課堂駕馭能力非常強。尤其是__老師的課,整個課堂有張有弛,學生始終處在高度興奮、高度思考運轉的狀態。
二、教師上課立足點高,目標把握明確,整堂課重在文本,然又不局限于文本,而是根據學習知識掌握情況,合理開發和生成課堂資源,讓學生的學習在把握文本的基礎上,有效的擴展開去。學生有效的從“學英語”水到渠成的轉變成“用英語”。教師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的運用能力,切實讓學生“活”用英語,用“活”英語。
三、上課時,教師很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每節課,教師的情感到位,激情飽滿,在情感處理上,又不象演員那樣只注重自己的情感渲染,而是通過自己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給學生學習的安全感和開口表達的欲望,達到有效激活課堂氣氛和同學之間默契配合的效果。
四、課堂上,教師節奏控制得當,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沒有松懈的機會。整節課教學內容充實,學生學習緊張、明快而且輕松、活潑。傳感給每位聽課教師的是這種感覺。學生不是被“逼”著學,被“牽引”著學,而是學生切實想學,想表達。
五、另外,從這幾節課中可以看出教師的職業道德也很高,在教學中能真切感覺到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和互相之間的理解與尊重。他們都是在用心教,用心與學生交流,所以學生積極性高,學習很有熱情。
教師觀摩課聽課教學心得感悟 篇2
我永遠忘不了那兩天,20xx年春季,我有幸參加了濮陽市組織的 縣區名師和劉德武專家的講評課活動。觀摩了6節示范課及1場報告。聆聽了賈紅霞,李香芝,丁千秋,翟淑娟,劉德武名師的課,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師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真是聽名師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讓學生數學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一雙能用數學視覺觀察世界的眼睛,聽劉德武名師說“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這句話是我深受感動。劉德武《找規律》一課中,充分地讓我感受到了這一點。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通過觀察圖形,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理解結合自己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意思,同時強化數學問題意識,自然而然地激發了學生按什么標準進行分類的現實需要和解決問題的激情。他不是純粹地讓學生玩,而是在玩中思,在玩中學,不斷掌握著新知。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整個數學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聽李香芝《重疊問題》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本節數學課看似簡單,實則是把抽象的數字與具體的操作有效地連接起來,是學生有效的數學學習和代數思想的滲透。通過一系列的數學思考過程,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教師以其別樣的智慧激活著學生靈動的思考,真正體現了課堂“靜、實、高”的效果。尤其是“實”這點體現的特別充分,不光是“實在”,而且是“樸實、真實”,沒有光鮮亮麗的圖片動畫,沒有生動有趣的游戲互動,有的卻是老師扎實的基本功和細致的講解,教師所追求的“立教為師,自覺覺他”這種創新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課堂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想一想一名教師一輩子從事學校教學工作,就意味著他生命中大量時間和精力,是在課堂中和為了課堂教學而付出的。每一堂課都是教師生命活動的凝聚。課堂教學對教師而言,不只是為學生成長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它同時也是我們自身生命價值的體現和自身發展的組成。雖然我們希望生活是多彩的,但平實是生活的本質,多彩只是生活的點綴,舍棄平實而追尋多彩,結果必定是浮華人生。課堂教學不也正是如此!名師們走進課堂,讓課堂走進生活,用真情撥動學生那鮮明的思想、生動的語言、創造的精神的琴弦。我們也只有將課堂教學當作人生中的生命經歷,去享受、去充實,才會將課堂教學當作學生的生命經歷,自覺地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這段生命經歷。名師正是深知其中的精髓,所以名師的課堂樸實而顯睿智。
走近名師,學習名師扎實的理論功底、深厚的文化積淀、開闊的教育視野、精湛的教學能力及永不滿足的超越精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們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堅持不懈,縮短與名師的差距。
我感到在這短短的2天時間里,讓我近距離地接觸了名師,聆聽名師的示范課,從中我領略到每個名師的教學風格,深厚的教學功底,及精湛的教學藝術,他們所設計的學習情景,不僅絢麗多彩,貼近學生的生活,而且蘊含著數學問題,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學生通過觀、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主動地參與探究解決問題。這些名師不但關注學生,把握數學的解題方法,而且更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人耳目一新。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更加努力學習,取長補短。在教育事業上有所建樹。
教師觀摩課聽課教學心得感悟 篇3
前兩天執教了四年級數學《平行與垂直》的公開課,教學環節基本流暢,課堂上學生學習興趣濃厚,不得不說,這節課耗費著我諸多心血,直至現在,我的教學設計仍在反復斟酌、完善之中,這節課是概念認識課,是建于孩子一點點逐步理解的基礎上,我總不斷感覺到教材背后仍有著諸多深層次的內容未挖掘出來,而挖掘出來又該如何完美地教給孩子……這些都是我需要繼續思索的問題。
我在備課時,渴望把數學概念背后的內容呈現出來,可又擔心超出孩子的認知范圍和大綱要求,如今看來,深度挖掘教材信息是必不可缺的,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深刻完整的認知,只是在輸出、啟迪孩子思索時,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方法。
對數學概念的認識課,重在孩子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接受,我在授課時結合孩子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但在抽象為數學信息時,挖掘得還不夠深入、細致,平行概念的界定,“在同一平面內”、“互相”這些定義的深刻理解,以及“怎么確定圖上的一組平行線是不會相交的”、“互相垂直是兩條直線相交中的特殊情況”等細節都要保證在孩子頭腦中理清理透,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備課過程中多多查閱資料,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來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
教師深入剖析教材,不僅使理論、概念在自己心中融會貫通,便于輸出,便于學生對這些數學概念理解得更為深刻、立體;而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可以借助直觀的教具來幫助孩子來理解,還可通過一些簡易習題的辨析,來幫助孩子走出概念理解的誤區。
而在理解了數學概念之后,還需要將這些概念進行一定的整理,讓孩子在腦海中建立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并有一定的拓展延伸,如“三條直線的平行或垂直關系”等。
而對于數學核心素養中模型思想、空間觀念、推理能力、符號意識都要在本節課中進行潛移默化的滲透。此外,正如評課老師所談到的.,我的數學語言還需要不斷地錘煉,力求嚴謹簡潔,給孩子起到好的示范作用。
通過此次授課,我深深感覺到了一節好課的不易,從一兩個例題中,挖掘出容量龐大、豐富多維的信息,再結合孩子的經驗基礎和認知心理,經過老師的匠心設計,在短短的四十分鐘中,通過平易的語言、直觀有趣的活動,在孩子的頭腦中建立起一個嶄新的知識體系,不得不說,這是一門偉大、深奧的藝術,而我還需要不斷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