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行車教育(精選3篇)
心得體會行車教育 篇1
在工礦企業墻壁上我們常常會看到“安全第一、警鐘長鳴”的醒目標語,時時刻刻警醒人們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類車輛的普及,人們越來越多選擇私家車、或者乘坐各類車輛交通工具,交通擁堵、交通事故屢見不鮮,同樣,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就更不言而喻了。
那么,就自身而言,如何才能實現安全行駛,避免各種交通安全不測呢?首先,要牢固樹立交通安全意識。交通安全狀況直接關系到自身與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沒有安全交通意識是萬萬不行的。不管車輛走到哪,不管什么時候,要有危患意識,要居安思危,警鐘長鳴,未雨綢繆。只有樹立好交通安全意識,我們才會有高度的警惕性、靈敏性,實現安全行駛。
其次,要自覺遵守交通安全規則。自覺遵守交通安全規則,是最起碼的要求,是一個人自身素質的具體體現,也是社會文明的標志與象征。有些人依仗自己駕駛嫻熟,或者有強硬后臺,占道、搶行、闖紅燈等無視交通安全法律,能夠得到一時便利,但不一定得到一世安全。不僅要自覺遵守交通安全規則,更要養成習慣,從己做起,從點滴做起。同樣,視交通安全規則可有可無、似乎坐等交通警察管理的人,也不行,也不一定實現交通永久平安。
最后,要養成良好的駕駛習慣。當初考駕照時,開車前、中、后有何具體注意事項,駕駛員應該都知道,關鍵是要切實做到,不可一絲麻痹大意。另外,駕駛前,最好選擇良好天氣、有利路線、合適時段出行;駕駛期間,最好謹慎慢行,文明讓行;駕駛后,最好檢查一下車輛各個部位狀態、性能,發現問題,及時修補。
總之,希望本人交通安全心得體會對大家有所幫助。個人的良好交通意識、行為、習慣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都大有益處的,但營造安全、良好、順暢的交通環境,還需要政府、他人的共同努力。
心得體會行車教育 篇2
現在我們學校提倡“交通安全校園安全社會安全”的安全教育。一進校門就可以看見一條條關于安全的條幅懸掛在上方,課堂上老師也再三強調要注意安全,使我們從小就懂得了安全知識。
因為我們每天上學放學都要過馬路,所以老師最多講的是交通安全。是啊!如今不同于往日,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幾乎家家都有一輛車,并且有汽車的不是“稀有動物”了,所以車輛來來往往,經常遇到意想不到的災難。
相信同學們或多或少也看到、聽到這種事情,一次,我也聽到了一場悲劇。一個剛考上大學的青年學子騎車回家看望家人,或許因為高興,沒有注意前方車輛,“嘭”的一聲,與一輛汽車來了個“親密接觸”。青年學子連車帶人一同被甩到幾米以外,鮮血直流。行人車輛都停了下來,他們被眼前的慘狀給驚呆了。不一會兒,救護車就把傷者抬走了。可惜老天不公,讓一個考上大學的學子頃刻間變成了植物人,他的父母痛不欲生,那凄慘的哭聲響徹醫院,使每個人的心都揪緊了。在全國每天都有40幾個人死傷于交通事故,又有多少個家庭支離破碎!
一個人受傷,一個家庭也會受傷。讓我們一起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規則,是我們少受傷害,家庭少擔心。
心得體會行車教育 篇3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指出 : 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但是現在大多數幼兒都是獨生子女,他們一出生就被人為地“保護”起來,接受過度的教育——即生活上的過度照顧和過度包辦;行為活動中的過多限制和過多干涉。然而,幼兒期正是孩子行為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幼兒園教育工作中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
從幼兒時期教育他們遵守紀律,主動規范,注意公德,文明待人,受到最基本的意志品德,愛國意識,熱愛集體,熱愛學習等教育,并防止不良的行為習慣,能使幼兒在園、在家或進入學校有規律、有秩序地活動、學習和生活,促進體智德美諸方面的教育互相滲透,有機結合,并得到全面發展。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因此,在幼兒園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在以下幾個方面開展了習慣教育:
1、守規則常堅持
良好的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形成的,它是一個不斷養成、不斷鞏固提高的過程,所以一定要有耐心、持之以恒。干任何事情都貴在堅持,不要今天這樣,明天那樣,應讓幼兒“有章可循,違章必究”。要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規則,可以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習慣。如:幼兒每天在幼兒園必須洗手、喝水;飯前便后一定要洗手等,這些規則的制定幼兒必須遵守,最后習以為常,形成自覺的行動,嚴格地要求和幼兒的反復練習促進了良好衛生習慣的形成。
2、一日活動中滲透隨機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要對幼兒多觀察,多注意,隨時對幼兒進行隨機教育,做到及時發現,給予及時表揚鼓勵及糾正,讓幼兒的良好行為得以鞏固并發揚。活動中針對幼兒的表現進行隨機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午睡前有些幼兒急于上床而把拖下的鞋子亂扔一地。起床以后又有個別幼兒會為了尋找自己的鞋子而把大家的鞋子翻亂。每次看到此情景,老師們都會抱怨小朋友們為什么不擺好鞋子在上床,可是無濟于事,并沒有好轉。他們在家里是小皇帝,有人幫助收拾,來到幼兒園,一下子要求他們自己做,之間是有一段距離的,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我悄悄地把孩子們脫鞋的情景數碼相機記錄了下來?下次教育活動時間,孩子們驚喜地發現它們上了電視(我把照相機連接在了電腦上),小朋友看得特別的投入,“看,文文的鞋子沒擺就上床了。”“老師,我擺鞋子了,我還幫小朋友擺了呢!”“老師,我們的鞋子好亂呀!太難看了。”孩子們看到他們鞋子的狼狽樣一個個發表了他們的感慨,七嘴八舌的相互爭論。畫面中的“小搗蛋鬼們”小臉都羞得通紅。我沒有過多地發表意見,只是肯定了孩子們的發現。“下一次睡覺前我還會給你們的鞋子拍照,看一看誰能把鞋子擺好。”孩子們聽了,立即個個表態以后一定擺好鞋子。還真見效,現在孩子們都能自覺地把鞋子擺放在規定的位置。同樣,我們把孩子們很多的行為如:吃飯、做操、排隊、上課等情景片斷用照片的形式進行紀錄,然后和孩子們一起分享,活動完全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幼兒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