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閱讀心得感想(精選3篇)
小學教育閱讀心得感想 篇1
輕輕的合上書已經很久了,《魯濱遜漂流記》中曲折連環的故事情節與魯濱遜的自立、自信、自強的精神卻深深地在震撼著我。
魯濱遜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中,但睿智的他不甘平庸,對父親的忠告-----不要去航海全然不顧。在一次航海中,船在南美洲海岸的一個荒島附近觸礁,船身破裂,水手和乘客都喪生了,只有魯濱遜堅強的活了下來。海浪把他卷上了岸。
這座小島荒無人煙。魯濱遜在這里獨立生活了24年,一次偶然,他解救了一個俘虜-------“星期五”。過了四年,他們一起克服重重困難回到了祖國。魯濱遜不屑守成,不甘平庸,有實干精神,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更令我佩服得是魯濱遜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造出了桌子、陶器等物品。當面對食物危機時,他種植出了大麥和水稻,并靠這些僅有的農作物制造出了粗糙的面包。這一點就是我們不能相比的。現代的我們都是生活在溫室里的花朵,是家里的“小太陽”、“小皇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一個個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記得有人做了一個實驗:一個日本的孩子和一個中國的孩子分別放在同一座有野獸出沒的山中。中國的孩子很害怕,沒有堅持下來。而日本的孩子卻憑著堅強的意志和勇敢的斗爭精神頑強的堅持下來。簡簡單單的實驗說明一個不簡單的道理:中國孩子在自立自強和意志力上需要很大的提高,我們不能總是沉浸在父母和社會的溺愛之中,要報效我們的祖國要使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我們不能再這樣逍遙自在,碌碌無為,難道我們不應該做點什么嗎?魯濱遜機智勇敢,會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創造條件,這正是我們所缺乏的。同學們,為了我們的祖國明天更加美好,快快從我們自身做起,堅強剛毅、機智勇敢、不怕困難。只有這樣,我們才對得起父母、社會、國家。魯濱遜聰明機智而又堅強,我喜歡這個人物,更敬佩他身上的精神。
小學教育閱讀心得感想 篇2
堅持一切為了群眾,創新為民謀利、為民辦事、為民解憂機制,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的具體問題,讓群眾成為教育整頓工作的受益者;堅持一切依靠群眾,組織群眾、發動群眾、鼓舞群眾,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征求意見、有效激發民力,讓群眾成為教育整頓工作的最廣參與者;堅持一切由群眾評判,把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根本評價標準,尊重和保障群眾的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把“表決器”交到群眾手中,讓群眾成為教育整頓工作的最終評判者。
小學教育閱讀心得感想 篇3
這本教材從封面上就給人一種理論性很強的感覺,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但是翻閱下來,你又能夠從中得到一些不同以往的關于教育的理念和認知。
一直以來,教育哲學的研究和教學始終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質疑:教育哲學有必要嗎?有哲學就行了,何必又添一個教育哲學?書的開篇就為我們說明了哲學對于教育理論和實踐,重新闡述了哲學的概念,從而說明教育哲學獨立存在的意義。
就拿書中第三章第三節的人的境界與教育來說,聯系的普遍性告訴我們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人的境界和教育內部間也存在著深刻的聯系。對受教者來說,境界越高,對教育的接受程度就越高;教育程度越高,自身的境界也會相應提升。同樣這個結論對施教者而言也適用。施教者的人生境界提升對受教者的教育也會起到促進作用。這樣環環相扣的關系怎么能不引起我們重視?
書中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比如什么是“人的存在性”?人既然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就會有很多的屬性,而這些屬性的總和,就是人的存在性。其中一個重要體現就是人的意識性。每個人都有意識,誰都不愿意自己的意識被別人剝奪。讓別人做他不想做的事,就是剝奪他人的意識。可熱衷于掌控他人意識的人不在少數。
這在教育領域,就體現為教師的灌輸,為教學設置過多的標準答案等等,都是以教師為主體,忽略了學生主體意識的一種體現。按石中英教授的話來說,就是一種“不人道的精神虐殺”,當然這種措辭有些嚴厲。
我們總是想當然得認為學生的思想幼稚,需要老師在各方面進行教育,但并不意味著教師就有權力剝奪他們意識。如果這樣,學生就容易人云亦云,盲目從眾,喪失自我,缺乏創新意識。因此,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去思考問題,用自己的意識來代替他們的,忽略他們最基本的作為人的存在性。
教師應當要尊重學生的發言,即使錯了也不急于反駁他們的觀點,而是要把正確的觀點陳述出來,讓學生做對比,從而得出最終的答案,并且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存在那些漏洞。不能心急,為了課程的流暢,把答案直接說出來。現在的教育應當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課堂上樹立主人翁的意識,教師則要成為學生與知識之間的橋梁,成為教育的引導者。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康莊大道。
以上只是我對《教育哲學》這本書部分章節的一些淺薄認識,相信在讀完全篇后,還能有更多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