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教育公平的規范范文3篇
作為教育戰線的一員,學習貫徹綱要精神,就是要加強自身師德修養,積極參加教育教學研究,不斷學習,努力提高教學業務能力,愛崗敬業,愛生如子。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把自己的教學工作當做一種職業,做實做好,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作為教師學習之余應該認識到四個堅持的重要意義:即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堅持德育為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堅持能力為重。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堅持全面發展。全面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堅持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的統一、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統一、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相信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頒布和實施,我國的教育改革和發展大業一定會譜寫出更加絢麗的篇章。現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內容與同仁做一個分享。
一、《綱要》特別注重教師隊伍的建設
《綱要》在保障措施部分明確提出: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溫提出,讓全國人民做有尊嚴的人。所以,保障教師地位,維護教師權益,提高教師待遇,使教師成為受人尊重的職業。嚴格教師資質,提升教師素質,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倡導教育家辦學。創造有利條件,鼓勵教師和校長在實踐中大膽探索,創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學特色和辦學風格,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備教育家。那么,要創建一流的教育模式,就一定要有一流的教師隊伍,這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保障。因此,加強教師隊伍的培養,是教師真正成長為一支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創新、特別能學習、特別能教育的教師隊伍才可能實現建設一流學校,培養順應時代發展和要求的學生才可能實現。我想,這同時也是國家推行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二、《綱要》切實對減輕中小學課業負擔做出了要求
《綱要》在發展任務部分明確提出,過重的課業負擔嚴重損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來。通過減輕課業負擔,保證學生生動活潑學習、健康快樂成長。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必須共同努力,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把減負落實到中小學教育全過程,率先實現小學生減負。
我個人認為,減負勢在必行。現在的中小學生由于課業負擔重,幾乎沒有自己的自由活動時間,更談不上有自我利用的學習實踐。很多中小學生疲于完成作業,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其他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著嚴重阻礙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也就導致了中小學生創新能力的匱乏。教師一味追求考試成績,忽略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對自主學習的強烈愿望。應試教育是阻礙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根源。所以,我個人認為,教師應該在新課改的大好形勢下積極轉變教育觀念,樹立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觀念,積極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是我們真正成為學生發展的引導者,而不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的考試的奴隸。真正做到為黨和國家及人民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祖國的發展做出貢獻。
三、《綱要》特別注重區域內教育的均衡發展
《綱要》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關鍵是機會公平,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
我們是處于邊緣地區的教育單位,肩負著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全民素質的重要責任。然而,長期以來,黨和國家雖然不斷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但教育的落后面貌仍然存在,與內地教育的差距甚至在十年以上。本地各地區間的差異更是巨大。所以,教育的均衡發展勢在必行。我個人認為,教育均衡除了在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關鍵是機會公平外,還應該重點加強教育師資隊伍和教學硬件均衡。大家都知道,師資建設是保障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保障,我區較多地存在教師素質參差不起的現象,好學校的教師相對素質較高,這就導致了家長想盡辦法也要送孩子去較好的學校就讀,家長非常清楚,只有一流的教師才可能培養出一流的人才。這就導致了部分學校印在社會的聲譽較好而人滿為患,而有的學校則因教育教學質量差而鮮人問津,這是造成不均衡的根本源頭。而教學硬件的投入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如果沒有良好的硬件設備,勢必阻礙教育的與時俱進。很多教師想要把許多教育教學資源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但苦于一塊黑板,一盒粉筆的現狀而無法實現。對于學生來說就沒有很好的機會再叫教師的指導下開闊眼界,觸動靈感等這樣的機會,創新也可能只有閉門造車,無法獲得更為先進的知識和理念。
以上為個人在學習過程中的一點體會,不妥之處還請專家批評指正。但我同時感受到:《綱要》的制定和實施是一個新的起點,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任重而道遠。我們要抓住機遇,開拓創新,銳意進取,扎實工作,為開創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新局面,為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