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經驗交流材料
四是抓學習交流。為了溝通情況,相互學習,針對農技協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問題,縣科協不定期組織召開全縣農技協經驗交流會、現場觀摩會和座談會。促使各農技協了解先進做法,學習先進經驗,互相取長補短,在自我完善中健康有序地發展。
五是抓培訓提高。充分利用我縣農村科普的品牌工作“農函大”培訓優勢,對農技協骨干帶頭人及會員進行培訓。專門聘請農業專家對他們進行市場經濟知識和技術、技能培訓,使其保持技術優勢,提高市場競爭能力,使各協會的骨干帶頭人和會員能及時掌握新信息和新技術并與當地生產實際相結合,促進了協會的健康發展,使協會增強了凝聚力和吸引力,提高了知名度,也使“農函大”的后續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學員的積極性不斷提高。“農函大”教育培訓促進了協會建設,協會推動了“農函大”培訓工作,兩者互相促進,在促進農村科普、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六是抓表彰獎勵。在農技協的建設和發展進程中,涌現出了一批先進典型和優秀人物。為推動農技協工作,提高農技協的地位,科協與縣委組織部聯合組織調研,研究探討培養壯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的措施,建議縣委、政府對農技協中先進人物進行表彰獎勵。今年5月科技周期間,有2名農技協理事長被列入全縣優秀科技工作者表彰獎勵范疇,受到縣委、政府的表彰獎勵。
三、農技協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縣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各方面有利條件的積極推動下,農技協在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技術推廣應用,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農技協一方面在產業化經營上進行大膽探索,把重點放在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上;另一方面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以市場為導向,努力發展規模經營提高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為滿足市場對產品的批量需求,農技協將自己成功的技術和經驗,通過會員不斷傳播到周圍的群眾中去,形成了“發展一個協會,帶出一群能人,創辦一個實體,服務一方農民”的局面,加速了農村產業機構的調整和優化,為農村經濟注入核心的活力。通過協會運作,全縣農作物種植、蔬菜栽培、畜禽、水產養殖四大農業支柱產業已基本形成。
二是促進了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農技協的突出特征是技術的先進性,農技協的科普示范基地是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的轉化基地、輻射基地、研究基地。農技協通過能人效應和示范效應,把農業新技術、新成果迅速傳播到廣大會員和農戶,打通了科技通向千家萬戶的渠道。
三是促進了農民科技素質的提高。相當一部分協會都采取了聘請專家講課、進行技術指導、與科研單位掛鉤、組織會員外出參觀學習等形式和方法,幫助會員提高技術水平和經營水平。如**縣習崗鎮新勝村、經濟橋村、金貴鎮銀河村三個蔬菜種植協會,通過聘請自治區農科院、農技推廣總站專家到現場對會員進行培訓,使會員的蔬菜種植技術迅速提升。現在,這三個村的農民種植的蔬菜大棚不論在品種的選擇上還是產量上均優于全縣其他蔬菜種植農戶,新勝村的設施蔬菜種植還經常吸引周邊縣市種植戶前來觀摩、學習。
四是解決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我縣農村專業技術協會依據“民辦、民管、民受益”的組織原則,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發展生產,統一銷售,避免了產品相互壓價和技術封鎖,搭起了農戶的分散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橋梁,為農民提供了良好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農民加入了農技協,就增加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籌碼,提高了抵御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