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技術小結3篇
從這可以學到的是,必須懂得有趣的主題和被攝物雖然是拍出好照片的前提,但它本身并不能保證這張照片必然是成功的。形象生動是一張好照片必不可少的。但是一個被攝體要在照片上表現的生動,,除了它本身能引起觀眾的興趣之外,還必須具有上像的特性。
那么,使被攝體上像與不上像的那些神秘的特性是什么呢?很難用一個公式來回答。因為一定程度上它是隨著提問人的藝術觀點而有所不同的。用傳統攝影家的眼光來看,金發碧眼、s型曲線和惟形物體常被認為是上像的特征,但較少保守和興趣廣泛的攝影家考慮的范圍就更廣一些了。
簡 潔
我認為簡潔應該列為被攝體具有“上像”特征的第一條。認為畫面上擠滿了物體似乎比只拍少數幾個要好,這是初學者常犯的一種錯誤。他們沒有弄明白。相機能夠記錄鏡頭視野之內的“每樣東西”,而人眼卻是有選擇的。通常眼睛只對景物的某特殊方面發生興趣。大腦控制中心過分地重視某一部分景物,但照片上的細小部分卻迫使眼睛給它們和其它重要部分以同樣的注意、這樣一來,它們便沖淡了甚至破壞了照片的整個藝術效果。
因此,當我們面對一個被攝物時,首先必須問問自己:怎樣才能把它從周圍環境之中,從分散注意力的雜物之中分離出來?怎樣才能提煉出那些吸引我拍照的視覺美來?我們應該首先“清理現場’’(這個詞是比喻,也是事實),然后才著手拍照,并且根據條件盡可能好地完成它。如果條件許可,我就把無用的東西從取景器里排除掉(例如拍人像或拍合家歡時,就可以這樣“清理”背景)。如果被攝體是一個小小的雕塑品、可以把它拿到更合適的背景前面去拍。如果不允許這樣做(也許雕塑太重或者不允許碰它),就用自己的背景,一塊紙板或無縫背景紙。假如實在不能清除干凈,那就集中去拍被攝物本身,把相機靠近它,讓被攝物占滿取最器,把四周不必要的東西擠出畫面。如果不可能靠近(如拍動物園的老虎)或者不希望靠近(田為它可能導致透視上的失真),那就用焦距比標準鏡頭更長的鏡頭。從遠處拍攝,創造一種拉近的效果。
攝影技術小結(3):
清楚和有條理性
一個被攝體本身可以表現出有條不紊,也可以是雜亂無章。不用說,前一種情況可以拍出好照片來,而后一種情況卻不然。我的經驗很能說明這個問題;在我撰寫《樹》那本書的時候,許多好心腸的人對我說,他們見過非常美的樹,并且把地址告訴我,以使我能把它們寫進書里。可是,毫無例外,每當我聽從了他們的指點前去察看的時候,發現樹是有的。而且確實是一棵非常美的樹,但從攝影家的眼光來看,這棵樹已經沒有希望上像了。因為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它的獨特的輪廓被淹沒;周圍的影調與顏色和這棵樹混為一體,背景已經無法利用;還有高壓線、電話線和建筑物也來干擾,使我無法清楚地表現它;本身很美的一棵樹對我沒有用了。然而這樣的情況往往被許多攝影家所忽略,在許多介紹樹木的書籍里,插圖中的樹都是受了周圍物體的影響,特點已經無法辨認,失去了作為特定樹種插圖的意義。
相似形式的圖案美、節奏感與重復出現
被攝體具有圖案美、節奏感與重復出現這些特征,往往能夠加強照片的結構使之成為佳作,所以大多數攝影家都喜歡拍圖案照片,這是很自然的。然而,僅僅是為了圖案效果去拍圖案照片,沒有正當的理由和目的,去追求所謂“抽象”的形式,那就容易落入俗套而令人厭煩。當然,如果圖案構成主體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特別是當它能突出主體的結構和功能的時候,它就具有上像的特征,在這種情況下拍攝圖案最能保證照片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