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清徐學習“城中村”考察報告
為學習借鑒清徐在“城中村”改造方面的成功經驗,進一步理清我縣加快城鎮化進程的工作思路,XX年8月6日,由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魏久琳帶隊,縣計劃和城建有關部門負責人以及朝陽鎮鎮村兩級干部組成的考察團一行30人赴清徐進行了為期1天的考察,重點學習考察了清徐在“城中村”改造方面的成功經驗。此次考察日程安排緊湊有序,考察內容精廣相濟,在與有關部門的同志進行了座談的基礎上,實地考察了清徐的水塔集團、 和 小區建設,聽取了當地負責人的情況介紹,使我們進一步解放了思想,開闊了眼界,啟發了思路,引發了深深的思索,獲益匪淺,啟示良多。看別人,比自己,深感差距大、震動大、壓力大。現將考察情況匯報如下:
一、清徐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概況
清徐縣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市郊,總面積609平方公里,人口30萬,轄4鎮5鄉193個行政村,是全國四大葡萄名產地之一和山西老陳醋的正宗發源地。全境依山面川,汾河縱貫,交通便利。近年來依托獨特的資源優勢,形成了以食品加工、清潔能源、冶金鑄造、新材料、新型建材、高新技術、精細化工、運輸商貿為主的經濟主框架。食醋、暖氣片、出口焦、金屬鎂四大產業規模為全國之最,全縣綜合經濟實力居山西十強縣之列。XX年清徐國民生產總值達39.16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73.21億元,財政收入達3.1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18元。 同時,城鎮建設日新月異,旅游服務業方興未艾,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
近年來,清徐縣經濟迅猛發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但是,城市急速擴張裹挾進來又來不及消化的村莊形成了典型的“城中村”現象。處于清徐縣經濟、文化、政治中心的迎憲、春光、南營留、西關四村就處在這樣一個尷尬的位置。
XX年底,新一屆清徐縣委、縣政府站在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執政為民的高度,把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改善居民人居環境的城中村改造工程提上議事日程,并于去年11月28日召開全縣城中村改造工作動員會,正式拉開了城中村改造的序幕。
清徐縣在兼顧經濟發展、農民利益、城市建設的基礎上,按照“整體展開、重點推進、分步實施”的原則,實施城中村改造。城中村改造后,將撤銷原迎憲、春光、南營留、西關四村村委會、黨支部,組建成立新的居委會和黨的組織,社區居委會負責管理居民的日常事務,原村全體在冊村民全部轉為城鎮戶口;原村集體資產由新成立的工貿股份有限公司負責經營管理,全體村民既是居民又是股民;原村全體在冊村民以股民的方式參與原村集體資產的收益分配。
為了體現最大限度地讓利于民的原則,縣委、縣政府就城中村改造作了以下規定:零費用整體轉戶,所需費用由縣政府承擔,轉戶后符合條件的居民納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疇;村改居后,原城中村居民按照新的區域劃分,納入新的社區居委會管理,并參與原村集體資產收益的分配……一言以蔽之,就是在改造后,原城中村居民將同時擁有農民和市民的雙重身份,同時享受城市居民和公司股民的雙重利益。
在推進城中村改造工作中,駐村工作組人員講大局、講原則、講奉獻,積極主動投身其中,不厭其煩處理問題,做深入、全面、耐心細致的宣傳發動工作。有的居民一時不理解,工作人員堅持罵不還口,笑臉相迎,主動幫助群眾解決困難,贏得了他們的理解和信任,得到了他們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