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考察工作報告(精選3篇)
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考察工作報告 篇1
一、全縣文化遺產資源現狀和保護情況
(一)資源現狀。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方面,現已完成收集和整理的有傳統戲曲、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美術、民間故事等5類21項,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山二黃劇種、向壩民歌、民間刺繡等。在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方面,現有館藏文物3680件,其中國家二級文物2件、三級文物31件,較為聞名的有東坡硯、魯班經等。現已列入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38處,其中古建筑14處、古遺址9處、古墓葬8處、古石刻4處、革命文物保護單位3處。
(二)全縣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情況。
1、領導重視,保護機構健全,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組織保障。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組建了文物管理所、專家委員會和保護中心等文化遺產保護專業機構,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相關部門和專業機構負責推進的工作格局。
2、精心組織,文化遺產普查和挖掘、整理工作全面推進。制定并完善了《普查工作實施方案》,組建專班開展全面普查工作,摸清了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情況,收集、整理了山二黃劇種、向壩民歌、竹溪高腔皮影戲、民間故事、民間諺語、民舞、民樂等21種保護項目。同時,成立了縣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方案,培訓了專業人員,目前,已全面做好文物普查基礎性工作,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3、認真規劃,積極爭取,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縣文體局組建了申報工作專班,對重點項目開展了國家、省、市三級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年,慈孝溝“采皇木摩崖石刻”被列入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年月,山二黃劇種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竹溪皮影、竹溪民歌、向壩民歌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關埡楚長城、中峰甘宗祠已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4、突出重點,強化措施,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取得顯著成效。一是加強了山二黃和向壩民歌等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者和傳承者的“人”的保護。明確山二黃縣級傳承人15人,初定楊振武等5人為省級傳承人。明確向壩民歌縣級傳承人14人,市級傳承人4人。二是加強傳承人才的培養。年,先后在竹溪教師進修學校(現應用科技學校)、十堰藝術學校開辦了山二黃專業班,在全縣選拔了20名藝術生,定向委培三年。三是搭建平臺,培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生態”環境。開展民間藝術進課堂、送節目下鄉和舉辦文藝比賽等形式,提升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四是打造精品、彰顯特色。近幾年來,山二黃劇團精心編排,使一批山二黃戲陸續登臺上演。山二黃《村官拜師》、《云端飛歌》等10多個地方戲劇榮獲省市獎項。目前,正集中精力、物力和人力復排傳統戲《清風亭》·趕子選場,擬于10月份參加全省首屆地方戲曲藝術節。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保護經費匱乏。因缺乏經費,至今無法對竹溪火龍、竹溪刺繡、九佬十八匠等大批項目進行挖掘和整理,既影響項目申報,也影響其搶救、保護和傳承。向壩民歌被譽為中國古漢民族“活化石”,可申報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因無項目申報資金,至今仍為市級。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因經費尚未落實,至今調查工作無法開展。采皇木摩崖石刻雖被列入重點保護文物,但要爭取國家保護經費,須聘請省以上專家組設計、編制保護方案,規劃設計費為20—35萬元,因經費問題,此項目至今擱淺。
(二)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一是博物館、文物庫房設施設備十分簡陋,消防設施非常老化,文物安全存在重大隱患。二是山二黃雖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山二黃劇團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幾十年未新建房屋、未添置辦公和演出設施設備,辦公條件十分落后,影響工作正常開展。
(三)專業隊伍力量薄弱。一是文物管理人員不足。縣文管所編制3人,擔負著縣內38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檢查巡視,還擔負著日常公文處理、文物檔案整理、庫房安全、野外考古等工作,現有人員不足極大地影響了工作進度。二是山二黃劇團人員現狀已成為制約山二黃劇種傳承與發展的“瓶頸”問題。表現為專業演出人才匱乏,引進、培養后備人才力度滯后,演出人才青黃不接,現有在崗演職人員年齡結構偏大,演唱山二黃傳統戲專業人員少,重大活動、節慶演出劇團自身無法獨立承擔演出任務。
(四)文化遺產保護現狀令人擔憂。一是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滅絕。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數寶貴資料是靠口傳心授傳承的,擁有這些資料的民間藝人年齡日趨老化,口傳心授傳承顯得后繼無人,這些遺產處于瀕危,若不加緊搶救,面臨的是滅絕。二是部分文物保護單位安全情況值得憂慮。如水坪唐代“白云劍跡”因山體自然崩塌被毀;部分古墓葬碑因缺乏保護而風化受損嚴重;隨著潘口電站工程的上馬,新洲鄉、兵營鄉等地淹沒區內將有文物保護單位被淹沒,如何保護好這批文物是擺在眼前的大事和難題。
三、文化遺產保護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縣人民政府和文化部門要將文化遺產保護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建議成立竹溪縣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由縣政府分管領導掛帥,鄉鎮領導及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定期研究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大問題,統一協調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同時,建議縣政府盡快出臺“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見”,建立健全文化遺產保護責任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定期通報制度、專家咨詢制度以及公眾和輿論監督機制,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
(二)搞好規劃,科學推進。要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針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針,堅持依法和科學保護,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科學推進保護工作。要盡快組織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物普查工作,進一步摸清全縣文化遺產本底資源。在此基礎上,科學編制《竹溪縣文化遺產保護總體規劃》,并結合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編制中期規劃,按照中、長期規劃如期推進項目申報、搶救、保護和發展工作。
(三)加強宣傳,營造氛圍。一是要利用多種傳媒手段,加大宣傳力度,廣泛宣傳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法規及全縣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及相關措施、文化遺產產品等,讓全社會了解此項工程,達成共識,進而積極主動地關心、支持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二是采取送“文化下鄉”的方式,培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根基,營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生態”環境,充分利用廣大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發揚光大。如采取編排群眾喜聞樂見的山二黃短劇精品,在“百里長廊”沿線鄉鎮巡回演出,讓廣大群眾了解、喜愛山二黃,學唱、研究山二黃,創新山二黃,進而使瀕危的山二黃劇種在群眾中得到傳承和發展。三是中小學校要加強對青少年的優秀文化遺產內容和文化遺產保護知識教育,組織參觀學習活動,激發青少年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四是大力宣傳保護文化遺產的先進典型,依法打擊破壞文化遺產的違法行為及事件,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在全社會形成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四)壯大隊伍,夯實基礎。一是采取“保、留、育”相結合的措施,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保”,即對重要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采取重點保護措施,建議對現在既參加演出又能挖掘收集山二黃劇種、向壩民歌等項目的楊振武、周毓成、孫水忠等九位代表性傳承人,政府給予每人每月享受100元政府津貼的政策;“留”,就是通過改善環境和待遇留住人才,建議縣委、縣政府解決山二黃劇團聘用制人員的行政事業編制,在原每演出一場補助100元的基礎上適當提高演出補助標準,對優秀作品的作者給予較重的創作獎勵;“育”,就是進一步加強年輕人才的選拔和培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增添后勁。二是保障投入,夯實基礎。建議政府將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三是整合文化資源,建設文化廣場,提升文化形象,建議政府將現有的劇團、圖書館進行公開拍賣,利用拍賣資金和政府投入在新建的竹溪廣場(公園)建一幢集排練、演出和文化遺產展示于一體的綜合文化廣場,提高竹溪文化公信率。
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考察工作報告 篇2
一、“非遺”基本情況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內容豐富,項目涉及廣泛。目前正式公布的非遺項目共三批,涵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民間曲藝、傳統美術、傳統技藝、民俗等6大類,共27個項目。經區級文化行政部門認定的區級“非遺”傳承人5人。經市級文化行政部門認定的市級“非遺”傳承人1人。
二、“非遺”保護、傳承、發展情況
始終堅持“保護第一、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思想,由區文體廣旅局牽頭負責“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工作,不斷加大保護力度、拓展保護領域,著重在“非遺”宣傳、傳承推廣、資源普查、遺產申報等方面用力,積極推進“非遺”開發利用。
(一)建立區級“非遺”專家庫
20__年,區區級“非遺”專家庫成立,經過三年發展,逐步建立了一支結構合理、專業齊全的非遺保護專家隊伍。充分發揮專家力量在參與研究和制定全區非遺保護規劃和相關政策文件;開展非遺咨詢、評審、課題研究、學術會議、授課等方面的作用。
20__年開始,在專家隊伍參與下,我區對全區“非遺”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情況、生存環境、生存現狀以及存在問題、保護工作的難點等,重新進行了全方位調查記錄、建檔,為做好“非遺”工作奠定了基礎。
(二)積極開展“非遺”申報
20__至20__年,在逐一摸底、考察項目和組織專家進行論證的基礎上,我區完成了第二批、第三批區級“非遺”項目的評審工作,共評審八個區級項目,分別是:謝氏倒罐菜、馬鞍山制漆制作技藝、金面子蒸豬頭、花生制作技藝(老灶煮花生;蟠龍咸干花生)、糯米咸鵝蛋、風干雞、醉魚、楊記鹵鵝傳統制作技藝。同時啟動了市級“非遺”的申報工作。20__年成功申報市級非遺項目一個:糯米咸鵝蛋傳統制作技藝。截至目前,我區列入市級“非遺”項目共有5項。
20__年我區啟動了第一批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工作,成功認定了9項“非遺”項目傳承人。謝氏倒灌菜制作技藝傳承人謝玉蓉被評定為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三)大力開展“非遺”宣傳保護
一是充分利用非遺節等時機,通過宣傳單、“兩微一端”、手機報等多種形式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法》《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及“非遺”成果。20__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積極組織“非遺”直播帶貨、經典川劇劇目演出等系列活動,引起廣泛關注和一致好評。二是拓寬宣傳渠道,通過上電視、上活動、上節日等形式,擴大宣傳力度。我區“非遺”項目先后登錄中央電視臺《味道》欄目和中央電視臺《新農業頻道》,并多次登上省市重要媒體,成為家鄉好味道的代言項目。20__年在“美麗鄉鎮·魅力”比賽中,我區非遺美食獲專家組評分。20__年,“非遺”項目代表市非遺項目參加成都第xx屆成都國際非遺節,在全國39家非遺美食中獲得歡迎美食之一,得到了非遺專家及全國各地美食愛好者的青睞。
三、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程度不高,保護力度不足
傳統民族民間文化屬于“不可再生資源”,面對當前非遺生存環境日益惡化的現實,我區還缺乏加強“非遺”工作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部分傳承單位和個人以為只要申請加入了名錄,就得到了保護,或申報只是為了掛牌,僅僅當作一種榮譽,沒有把發展和傳承作為自己的工作重心。不少群眾對非遺了解不多,理解不深,對非遺保護的范圍與內容及如何保護不完全清楚,保護意識不強,非遺保護還沒能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二)缺乏專業機構,專業人才匱乏
當前,我區還面臨著專業非遺保護機構為零、專職工作人員為零的狀態、非遺中心及保護傳承(展示)場所為零。缺乏獨立的運行經費,工作人員也是身兼數職,既難以潛心從事“非遺”保護工作,也無法滿足日趨復雜的工作實際。對于量大面寬、專業性強的“非遺”普查保護工作,僅僅依靠行政主管部門的力量顯得更加單薄,難以適應“非遺”保護工作綜合性、專業性、長期性的要求。
(三)“非遺”傳承乏力,市場適應能力弱
在現代文明和多元文化的沖擊下,“非遺”生存發展的土壤和環境發生了急劇變化,“非遺”工作形勢嚴峻。“非遺”保護工作不以贏利為目的,和市場經濟原則背道而馳,導致了“非遺”項目缺乏經常性、長期性的展示平臺,受眾群體出現斷層,生存空間逐漸萎縮。傳統民族民間文化在中老年人中還有一定影響,而年輕一代則普遍不感興趣。許多民間老藝人生活窘迫,或者年事漸老,無法帶徒授藝;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少有人拜師學藝,傳承人青黃不接,非遺傳承后繼乏人。我區“非遺”項目傳承因缺少資金扶持而面臨斷層,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失傳。我區直到20__年才認定了第一批“非遺”傳承人。
四、思考及建議
(一)落實責任,廣泛宣傳。將“非遺”工作作為重要的議事日程,納入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確保做到組織到位、規劃到位、人員到位、經費到位。加強區文化部門與發改、財政、住建、教育等部門的合作聯動,建立健全聯席會議制度等有效聯動機制。突出宣傳媒體作用,通過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示展演”等系列活動,加大非遺的宣傳力度,提高廣大群眾對非遺認知度和保護意識。積極推動“非遺”進校園,從小培養年輕一代對“非遺”的興趣愛好。
(二)加大投入,培養人才。一是落實經費保障。按有關規定將非遺保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逐步完善經費保障制度,壯大保護傳承力量。用足用活有關文化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依托項目申報及特色文化成果展示,積極向上爭取資金。二是做好“非遺”項目扶持。出臺“非遺”項目的經費扶助政策,調動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性。積極吸納民間資本投入非遺保護與利用。加強對已經項目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利用。營造關心、關愛非遺傳承人的良好氛圍。三是建強工作隊伍。建立“非遺”工作領導小組,配備專業工作人員,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非遺”工作隊伍。積極與省市取得聯系,對接政策和信息,為非遺工作服好務,與非遺人員交朋友。積極引導現有非遺項目及傳承人向上升級。積極挖掘和開發新的非遺項目。積極發現和培養非遺傳承人。加大非遺產業的引導力度。四是助力傳承隊伍建設。針對大量保護項目傳承后繼乏人的狀況,要加快制定傳承人培養制度、帶徒傳藝制度、傳承獎勵制度。尤其對瀕危的重要項目要制定傳承計劃,建立傳承活動基地,設立專項傳承補貼。同時,要積極選送非遺傳承人參加各種學習培訓。鼓勵教學機構開辦興趣班,引導更多的人走上傳習之路,壯大非遺保護傳承力量。
(三)挖掘內涵,提升價值。推動“非遺+文化”“非遺+旅游”建設,逐步形成“非遺”產業發展鏈條。一要全面梳理本地區適合生產性保護的代表項目,因地制宜制定引導、扶持政策;探索通過政府投資平臺、企業招商引資、股份合作、組建非遺協會(聯盟)等多種形式,開僻非遺傳承展示場所。對市場潛力廣闊的“非遺”項目,如謝氏倒罐菜、馬鞍山制漆制作技藝、金面子蒸豬頭、花生制作技藝等,要鼓勵探索“項目+傳承人+基地(學校)”“公司+農戶”“傳承人+協會+展會”等模式,推動良性發展。二要堅持產業化發展理念,做強做大生產性“非遺”項目。合理開發利用我區“非遺”項目輸出的文化產品或文化服務,與全域旅游、建設美麗鄉村、鄉村振興、特色小鎮建設等相融合,尤其要與旅游、出版、影視、互聯網等產業經濟相結合,積極培育“非遺”產業項目。三要切實做好市場經濟條件下“非遺”傳承保護。對處于傳承困難甚至瀕臨消失的保護項目,如李調元傳說、民間曲藝、民間山歌等,要優先搶救和扶持,記錄保存相關資料。
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考察工作報告 篇3
近年來,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各省各地的申報熱情也是持續高漲。這種現象進一步表明我們國家現在更加重視民族文化的保護及傳承,廣大人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也有更深切的認識。這對于提升人民的文化品位與科學文化素質都有很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有利于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為中華民族的崛起提供精神支撐。
這次學校暑期開展的實踐活動有關于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課題,我想這也是一次好的機會來深入了解人類的這份精神財富。
昆曲木卡姆多浪剪紙等藝術精品以不同的形式展現了我國多民族的文化遺產,這些璀璨的藝術珍寶耀眼奪目,始終吸引著人民熱愛的目光。國家也注重財力物力的投資,重視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多浪文化是維吾爾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葉爾羌河流域,新疆阿瓦提縣是“多浪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
多浪文化的形成是基于原始土著,兼具維吾爾族文化與蒙古文化的秉性,是草原牧獵與綠洲農耕融合的“活化石”。歌舞是多浪文化主要載體之一,具體體現在“聚”、“豪”、“勁”、“醉”四個方面。“聚”,維語中的“多浪”即是“成堆地聚集在一起”的意思,同時,多浪文化也因聚合而產生;“豪”,多浪人的心胸像戈壁一樣寬廣,性格豪放,歌聲高亢悠長;“勁”,多浪人粗獷拙樸,舞姿恣意縱橫,剛勁有力;“醉”,多浪人的穆塞勒斯原汁原味,讓品嘗的人情醉心也醉。國家近年來投入很大的力度來保護這種文化遺產的傳承,確立遺產傳承人,建設藝術展廳,使得這種藝術珍品走出閉塞的鄉野農家,接受人民大眾藝術眼光的檢閱,同時也升華了人民的藝術追求,達到雙贏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讓多浪文化確立藝術定位,成功傳承,進一步綻放屬于自己獨特的藝術價值。
在校期間我曾經不止一次的走進了荊州古玩城,因為那里離學校確實近,很方便。每一次去都有不同的感受,悲涼滄桑肅穆這些已經不再是我們所能感受得到了,歷史長河蕩滌舊跡,沉淀下的斷壁殘垣裝點著現代人怪異另 類的審美眼光。在那里很少有人懂得呵護,當胸中日益被銅臭之氣所污蝕,擁有的物質文化遺產就等同是赤 財富。我看到有人把精美的剪紙當成涼席鋪地,理由是沒人光顧,浪費可惜,豈不知他的行為不僅是浪費,更是糟蹋玷污褻瀆!走出古玩城,外面的世界依舊光鮮瑰麗,人的心靈卻有種可笑的光怪陸離。那一剎那感覺到沉重,不想說太多的話,胸中充塞的是無奈與痛惜。可能社會的大環境已經有了*性的改變,死水的味道很少再有人嗅到。我突然想起宋代大儒朱熹的一句話:古之人猶抱美玉而深藏不市,今之人以石為玉而又炫之也!或許很多的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在商品經濟的今天繼續綻放光彩,但是不能忽視還有太多的人文珍寶被赤 俗鄙的劊子手所扼殺!我期盼著那些沉睡的人們能睜開惺忪的雙眸,認識到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并保護好傳承好它們!
基于同樣的原因,我頻繁的出沒于荊州博物館。這座承載荊楚瑰寶的文化宮殿,在向世人展示絢爛荊楚文物的同時,也讓文化荊州蜚聲海內外。青銅絲織漆木玉器陶瓷石器等精美珍貴的文物是荊楚遠古先民的勞動成果與智慧結晶,在中華文物殿堂上熠熠生輝。其中的絲織品讓我一次次發出由衷的驚嘆,因為這些絲織品的做工細膩精致到現在都沒有辦法*。隔著玻璃,看著這些珍品,內心怎不油然而生一份自豪與驕傲呢!自豪的是祖先的聰明與才智,驕傲的是今天我們傳承與保護的決心。去年元旦的時候,我和一個朋友坐車去荊州城東門觀看煙火表演,那晚東門主干道實行了交通管制,因為有太多的人來參與那場盛大的狂歡。我們去的時候,已經有很多人回程了,路上游人如織,用摩肩接踵毫不為過,移動很慢。我和朋友只能小心而行,害怕在人群中走散。煙火表演在護城河的河岸上上演,我們就拼盡全身力氣往過擠。這時候,頭頂上漂浮的火光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通過當地人的介紹,我知道了那是孔明燈。天上有很多的孔明燈,地面上還不斷有人放,那種朦朧的火光,搖曳出沉醉的回味,我一直在留意著它們的行動軌跡,努力想洞察它們的歸處,就像燃燒的生命,最終會把灰燼撒向哪座歸冢。后來了解到,孔明燈上寫滿了祝福,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托。對遙遠的未來的牽盼,對未知的生命的祈禱,更有他們發自心靈的虔誠的自省。護城河的流水滌蕩幾千年的歲月沉淀,孔明燈的燭影祈照荊楚兒女的前進道路,這是上輩薪火相傳的文化遺產,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衷心的希望我們能接好這一棒!
暑假回到家鄉,我也不忘自己的使命,那就是挖掘物質遺產價值,展示民族文化魅力,為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奉獻一份微薄的力量。我的家鄉在黃岡浠水,在這片人杰地靈英才輩出的熱土上,家鄉人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與聰明才智也創造了屬于自己的獨特的文化藝術形式。浠水民歌是巴楚文化完美結合的產物,浠水民歌不僅是鄂東民歌的代表,而且是巴楚文化完美結合的代表,鄂東的民歌所有的基調都可以從浠水民歌里找到,而且浠水的旋律都可以從四川民歌中找到出處,因為浠水民歌是活著的歷史。浠水是古時巴人的流放之地。鄂東民歌不管怎樣的發展,但基調仍是巴人精神的基調。兩個多年來流放的巴人在鄂東這塊土地上創造了生命的原始歌謠。這些歌謠有著向命運不屈的抗爭,迸濺的熱血和熊熊的大火變成了號子,男女的愛情,豐收的喜悅,幸福的痛苦的眼淚化作了旋律。毫不夸張的說,浠水民歌之于浠水人民,就像《馬賽曲》之于法蘭西人民,《星條旗永不落》之于美利堅人民,因為它不僅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支前進奮斗的號角!并不僅是浠水,我們黃岡有11個縣(市),每一個縣市都有自己的文化藝術形式:紅安的蕩腔鑼鼓,馳名中外的黃梅戲,黃梅挑花,羅田東腔戲,蘄春布貼與李時珍中草藥文化,團風剪紙,英山纏花與畢升活字印刷術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藝術瑰寶,更值得驕傲的是它們都已經申報成功了,是世人翹首膜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在的我們,不再全副心思用在物質享受上了,因為我們創造的物質財富早已經能夠滿足口腹之娛,今天當我們回過頭來審視腳下的路,仰觀天際變幻的星云,驀然發現還有一些東西值得我們不遺余力去追求。它們孕育了燦爛與智慧,它們見證了滄桑與輝煌,它們啟迪了現在,更昭示了未來:我們要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民族文化的光芒更加綻放,屹立于世界文化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