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考察學習報告(通用3篇)
外出考察學習報告 篇1
這是一中第一次組織的較大規模的外出學習考察。我作為一名班主任,也有幸加入了這次考察的隊伍。這次外出考察讓我開了眼界,學到了很多東西,受益匪淺。11月17日至11月22日,我們一行64人(包括學校行政、班主任、教研組長、工會、黨支部、及兄弟學校的領導和教師)對成都的3所中學及廣安的2所中學進行了考察學習,也讓我深深的體會了什么樣的學校是名校。下面是我這次外出學習考察的一些體會:
一、先進的辦學理念
最大的收獲莫過于思想上的洗禮,我們所考察的5所名校從總體上來說都有以下共同點:有先進的辦學理念和管理模式;有各自的培養目標和發展規劃;有各自的校訓等。對照我們學校,也就更深刻的體會了陳校長對我們學校提出的辦學思想、發展目標、校訓、校風、管理模式等。這些東西決不是像外面有的人認為的那樣:是空談,是搞“花架子”。要想成為一個名校,就必須要有先進的理念作為指導。這不僅是特色學校的需要,還是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一流的學校硬件設施
這次所參觀的5所學校,無論面積的大小,都有寬敞平坦的塑膠操場,布局合理的綠化帶,教學區、生活區、活動場的合理規劃,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洋溢著智慧和靈氣。有設施極好的寢室,教室。寢室一般是8-10人一間,有帶衛生間的、有帶洗衣機的、有帶空調的。學校有專門的圖書室和閱覽室等。
三、先進的管理模式
幾所學校的管理模式雖然不相同,但是都一個共同的特點:人性化下的規范管理。像我們所去的廣安中學,是一所百年名校,也是鄧小平的母校。這所學校在班級管理方面是實行的年級組負責制(這主要是由于學校學生太多,在9000人左右),年級內部的事由年級自行處理,跨年級的大事可由學校處理;班主任的考核及考核制度與年級組掛鉤,實行量化考核,對于優秀班主任進行物質和精神雙重獎勵(當然,這種獎勵是在日常的津貼以外);學校還加強團委和學生會的建設,學校的宣傳活動、文藝活動就由團委負責,學生會負責學校的常規檢查;加強安全管理。在教學管理方面,廣安中學實行的是雙重管理,包括:校長(副校長)→教務處→教師;校長(副校長)→年級組→教研組→教師。開展聽課、評課、公開課、說課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以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生動有趣、知識落實作為評價一堂課的主要標準。堅持月考,學校每期召開表彰大會對學生進行表彰。
四、一流的師資隊伍
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是是影響教學質量的決定性因素,每個學校都在著力打造一支敬業、精業、樂業的教師隊伍。幾乎每個學校都有自己培養的特級教師、高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省優秀教師等。在新教師的培訓中,采取傳、幫、帶的形式,而且有很好的評價和激勵機智。在教師的培訓上,主要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形式,用他們學校的原話說就是舍得下功夫。
五、強有力的經濟基礎
現代化的學校和學校管理必須要有雄厚的經濟作為基礎。我們所考察的這些學校,不管是私立學校,還是公辦學校,在學校的基礎建設和管理方面都有很大的投入。教師的待遇也很好,私立學校就不用說了,但像廣安的兩所公辦學校,在當地消費水平并不高的情況下,教師的待遇也很好。真正解決了教師的后顧之優,提高了教師的社會地位,也充分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真是應驗了那句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外出考察學習報告 篇2
院系:歷史與文博學院 班級: 姓名: 學號:
一、考察時間:20xx年6月18日至20日
二、考察地點:河南大學、龍亭、延慶觀、城摞城遺址、河南博物院、洛陽偃師商城博物院、洛陽白馬寺、龍門石窟、洛陽古墓博物館、河南古代壁畫館
三、考察對象:歷史遺址和博物館等
四、考察方式:參觀各個景點、遺址和博物館,在指導老師和解說員的指導下結合自己的思考,了解歷史的真實性和歷史文化的內涵,記錄和拍攝相關照片。
五、考察報告(內容)
前言:本次外出考察是在院系的組織下11級歷史學專業,以班級為單位,分別在開封、鄭州和洛陽進行的為期三天的考察。此次外出考察的目的是讓我們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學,通過外出實地學習、參觀文物、名勝古跡以增加我們對歷史的感性認識,更深切的感受歷史內涵,了解歷史真實性,以激發我們對歷史學習的濃厚興趣;也是為我們更深切了解河南歷史文化,以開闊我們視野,增強地域自豪感。第一站,便是參觀坐落于歷史文化名城、八朝古都開封的河南大學,下午一路龍亭風景區、延慶觀到城摞城遺址;第二天一早參觀了省博物院,下午到偃師、白馬寺;第三天首站龍門石窟,下午從邙山區洛陽古墓博物館驅車返程。
不可否認,這次考察我們玩的很開心,整個班級的同學在一起不容易,更重要的是,我們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這篇考察報告我不打算每個地方都詳寫,那樣顯得沒有主次了,也跟記流水賬差不到哪兒去,所以以小標題的方式來分四部分來寫,也都是我本次考察的一點心得體會。
(一)“歷歷在目”
人們通俗的理解歷史就是,指一切過去的事實,或者已經過去的經歷或事跡(的痕跡)。當然,作為一名歷史系的學生我們還應該知道,歷史還包括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沿革,來歷;過去事實的記載;或者就是指歷史學科。關于這個詞的意義,我們暫且不去深究,提到這個,只是想說明歷史不是狹義而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想學歷史很容易,想學好歷史卻有難度。所有歷史教材僅僅是一個初級的工具,局限于這個簡單工具上,靠幾張好幾年才更新一次甚至不更新的圖文說明,是學不到更深層次知識的。
人人都說,學習在于興趣。如果這樣的話,我覺得,博物院就是個能極大激發學習興趣的地方。在這里,鮮活的實物,生動的說明再配以場景的再現、復原,可謂完美。瀏覽下來似乎一切都歷歷在目,不是發生在幾千年甚至上萬年的過去,仿佛就在剛才,穿越了一般欣賞了漫長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在這里,我詳細說明下我們參觀考察的省博物院的一些情況和感想。參觀河南博物院是考察第二天的第一個目的地。它創立于,是我國較早成立的博物館之一,可謂“匯集歷代文物瑰寶,一展中原流金歲月”。它成為中原腹地最大的文
物收藏、保護、研究、展示中心,現為首批中央與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其藏品近四十萬件,國家一級文物就五百余件,藏品主要以河南境內出土的文物為主脈,上起遠古、下迄近現代,種類繁多、一脈相承,在青銅、陶器、瓷器、玉器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六個陳列展覽,分布于主展館四層十多個展廳,展出文物達5000件之多。我們一行首先參觀了“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它分布在主展館一、二層八個展廳內,是河南博物院重要的大型基本陳列。展覽也是按照古代中原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有序廳、文明曙光、定鼎中原、制禮作樂、逐鹿爭鳴、有容乃大、盛世榮華、東京夢華等本部分組成。該展覽匯集石器、陶器、青銅銅、玉器、瓷器、金銀器等各類珍貴文物,配以現代化、藝術化、人性化的陳展形式,再現了中原古代歷史上最輝煌的歷史與科技文化成就,可謂一次讓我們了解、感知中原古代歷史文化的美妙之旅。
在一樓的華夏古樂廳。我們還欣賞了當天的古樂表演,由編鐘、陶鼓、陶塤等合奏出來的一曲曲猶如天籟的華夏古樂,讓人難以忘懷,都有種飄飄欲仙的感覺了。在一樓從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東周、兩漢魏晉南北朝、再到隋唐、宋元,我們沒有太充足的時間細細觀摩賞玩,僅僅是瀏覽就“舉步維艱”。另三樓的古代玉器館、楚國青銅藝術館、明清珍寶館等,及四層天經地緯陳列因為時間關系,行程安排不允許參觀了,很可惜,也有點小遺憾,就只有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再來了。類似的體會還有在洛陽偃師商城博物院及洛陽古墓博物館。
(二)“觸目驚心”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那么,那些沒有被用文字記載的事情呢?難道就不稱之為“史”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可以說了解歷史真實性的更直接方式就是那些遺址遺跡了,開封的龍亭、城摞城遺址暫且不細說,就只洛陽龍門石窟就足以讓你拜倒在“它的石榴裙”下了。我家(鄭州)雖離洛陽不算遠,但龍門石窟還是第一次來。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據介紹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后又歷經東魏到隋、唐、五代等朝代連續百年的大規模營造,才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壯觀景象。可以說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從規模來看,都堪稱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的集大成者,是中國傳統藝術寶庫的瑰寶。其中,最大的佛像盧舍那佛,也是我們拍集體照的地方,通高17米,僅頭部就高達4米。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數蓮花洞中的那些小型佛像了,最小的每個只有約兩厘米高。這前后一大一小的巨大落差,真叫人拍手稱奇。不過遺憾的是,很多佛像因人為或自然因素呈現不同程度的、讓人觸目驚心的毀壞,早已殘缺模糊,我想這對我國甚至世界關于中國古代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等領域的發展變化研究會有或多或少的不利影響。還有延慶觀、白馬寺、古墓博物館,古代壁畫館,一處處用手都能觸摸到了“歷史”,很難讓人說不是“心驚肉跳”的一次接觸。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除了讓人驚嘆,還有更多合適的詞匯去形容嗎?
在洛陽古墓博物館時,我們帶著無限好奇的心理進入古代墓葬,用雙手觸摸冰冷的石塊,用雙目去觀察陰暗的墓室,讓觸覺、嗅覺、視覺去捕捉那種陰森又神秘的感覺與體驗。從兩漢展廳的永康元年成氏家族7人墓到唐李嗣本墓,再到最后的北魏帝王陵園,我們從墓葬形制、年代、隨葬器物、墓志再到壁畫都做了一個大概的了解。可以說,沒有比這更“觸目驚心”的考察學習了。
(三)“回味無窮”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三天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從第一站河南大學文物館,到最后一站洛陽古墓博物館,歷史的厚重感,幾乎充斥每一我們所及之處。從被譽為“中華第一笛”的河南博物院“鎮院之寶”賈湖骨笛;到開封地下3—12米,上下6座城池構成的“城摞城”景觀;龍門石窟的萬佛洞、香山寺;到最后的北魏帝王陵園,只恨自己知之甚少,不能真正感知大歷史的無限風采。三天的考察,除了所謂的從中借鑒學習古人繁榮、精深的文化、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更激發我們學習探究歷史的濃厚興趣,令人回味無窮。
總而言之,這次11級歷史系學生的外出考察活動,給我們的大學生活留下了一筆濃墨重彩的美好回憶。在歸途中,累并快樂著,回想起這三天的所見所聞所感,每個人的心中都充滿了對開封、鄭州、洛陽的依依不舍之情。在我們感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同時,也領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造物能力。我們的考察雖然結束了,但卻仍是值得回味的。以前在網絡、電視、書本上也很多的了解過這些歷史遺址和名勝,但是只有親眼看過后才發現身臨其境的美妙,大家也都很珍惜
這樣的考察機會。在以后的歷史方面的學習上的幫助是不言而喻的,相信這次考察也將成為我們每個人寶貴記憶。
外出考察學習報告 篇3
20xx年8月2日-201**年9月14日,我受安徽亞普竹業有限公司委派,赴哥倫比亞、墨西哥參加洽談竹業技術培訓、水泥項目及佩雷拉中國城項目,現將出國工作匯報如下:
一、竹業技術培訓:
受哥倫比亞AMBOO公司邀請,安徽亞普竹業有限公司委派本人對哥倫比亞竹材加工種植行業的一次技術培訓,其主要內容是:
1、轉變哥倫比亞竹產業發展經營觀念培訓:現場示范、參觀學習等形式的現代竹業科技培訓,以此更新竹林經營觀念,熟練掌握竹林科學管理、集約經營技術,共同開拓以竹產業為支撐的替代毒品的種植計劃。介紹竹產業的現狀及其發展前景(包括竹業種植方面和竹材加工方面等多項領域)為AMBOO公司人員做整體竹業宏觀發展方面的培訓,向其介紹目前世界竹業的現狀及發展前景,中國竹業發展水平,目前先進的種植技術和加工技術,與竹有關的各項工業產品等內容。
2、進行了竹業種植及竹材加工的具體技術指導:到達當地竹園,了解現狀,指導當地林業科技工作者、竹農改進竹子的種植、管養技術,實實在在地、手把手地教農民一些科學的種、管、養技術,為將來哥倫比亞竹產業規模化生產奠定基礎。
3、竹業產業化生產技術的實景培訓:對AMBOO公司地板加工廠里進行手把手培訓,幫助哥倫比亞人盡快掌握加工機器的操作,提高地板加工工藝,從而快速地提高哥倫比亞竹產業生產加工技術,為以毛竹種植替代毒品種植計劃的早日實現奠定基礎。
此次竹業技術培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下一步我司在哥倫比亞投資建廠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水泥項目考察:
哥倫比亞地處南美,相對來說是一個危險性比較高的區域,當地毒品種植泛濫,時有沖突發生,但其經濟建設仍很樂觀,居民生活水平較高,政府為打擊犯罪分子,在基礎建設方面投入較大,因此對建筑材料的需求很大,此次對波哥大等地的考察,發現水泥在當地銷量很高,但考慮到從中國出口到哥倫比亞的運費等方面因素,價格方面會缺少競爭力,如出口哥倫比亞水泥,還需進一步了解中國及當地政府的政策、關稅等條件是否合適。
三、佩雷拉中國城項目:
佩雷拉中國城是佩雷拉市政府貿易城工程,相當于中國國內的建材城、小商品交易市場,因當地華人較多,而且很大一部分商品都是中國進口,所以稱為中國城,目前中國城建設正在施工中,招商工作正在開始,如在中國城設立貿易點,對我司來說也是在哥倫比亞中部是一個支點,配合波哥大的亞普銷售公司,相對我司占領更多哥倫比亞市場有很重要的地位。目前招商正在進行中,已安排亞普哥倫比亞銷售公司繼續跟蹤。
以上為本人此次出國考察報告,在哥倫比亞及墨西哥期間,主要工作是進行竹業培訓,其次是考察水泥及佩雷拉中國城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