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洛陽考察報告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經歷代整修充實,現有大型碑室7座,碑廊6座,碑亭7座,收藏從漢至今歷代碑石、墓志3000多件,展出1000余件。這里碑石如林,名家薈萃,書法名碑有漢《曹全碑》、前秦《廣武將軍碑》,以及秦李斯、漢蔡扈、晉王羲之、隋智永、唐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懷素等書法大師的杰作。碑林藏有大量古代石刻文獻資料,如唐《開成石經》,114石列聯成屏,共刻65萬余字;唐玄宗作序、書寫并注釋的《石臺孝經》,形制獨特;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不空和尚碑》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此外,碑林還保留了大量古代石刻圖案,其文化內涵豐厚,被譽為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中國最大的石質書庫。
接著我們有同行秦磚漢瓦博物館,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館藏自西周至明清各個時代、各種紋飾的瓦當和古磚2600個版別3000余塊。博物館共分為六大展區,展品以秦漢瓦當為主,包括陜西、山西、河南出土的圖像紋瓦當、圖案紋瓦當和文字瓦當,以及山東、河北、四川、內蒙古出土的各種紋飾的瓦當,秦磚漢瓦其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頗高。瓦當文化始于周而造極秦漢,大體經過半瓦到圓瓦、由陰刻到浮雕、由素面到紋飾、由具象到抽象、由圖案到銘文這樣一些遞進。它是文字、文學、美學、書法、雕塑、裝潢、建筑等多門類綜合共蘊的藝術。內容涉及自然,生態、神話、圖騰、歷史、宮廷、宮署、陵寢、地名、吉語、民俗、姓氏等等,反映了豐富的自然景觀、人文美學、政治內容和歷史文化。古代工匠在瓦當這一普通的建筑構件上,在那小小的半圓形、圓形空間內;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出豐富多彩、爭奇斗艷的藝術世界。表達自己的理想、愿望和審美情趣,創造了中華民族獨有的瓦當藝術。其畫像之精美,圖案之瑰麗,文字之雋秀,備受世人珍視。瓦當散發出來的神秘氣息會引發人們對那個遙遠而陌生的秦漢盛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抑或就是凝聚在這秦漢瓦當中的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使它們擁有了永恒的藝術生命,因而能超越一個又一個時代,至今仍使人們感到驚訝和欽佩。瓦當不但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還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它的圖案、文字對研究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此外,瓦當還是中國書法、篆刻、繪畫等方面的寶貴資料。瓦當的造型千姿百態,它不但是繪畫、工藝和雕刻相結合的藝術,也是實用性與美學相結合的產物,在古建筑上起著錦上添花的作用。瓦當不僅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同時也是考古學分期斷代的重要實物資料。古代工匠通過瓦當上的各種動植物圖像、幾何圖案和文字等紋飾,來美化建筑,表達自己的理想、愿望和審美情趣,于是就形成了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穿越時空的精美的瓦當藝術。瓦當散發出來的神秘氣息會引發人們對那個遙遠而陌生的古代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抑或是凝聚在這瓦當紋飾中的古代無名工匠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它們擁有了永恒的藝術生命,因而能超越一個又一個時代,至今仍使我們感到震驚和欽佩。
告別西安的路途,我們全體來到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洛陽,這座歷史古城、中原文化的發祥地、歷代王朝競相建都的地方,此刻就在腳下,心里有些激動,憧憬著每一處的所見所聞。而觀后心里則多了一絲感慨:千年古都,不知飽受了多少歷史創傷龍門石窟,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不是能用語言所表達的宏偉壯觀了。一個個莊嚴肅穆、舉止各異的佛像,刻在山石上,場面很令人難忘。龍門距洛陽市南約12公里,伊河從中間流過,北魏時開始營造石窟,相繼開鑿四百多年。據考證現有石窟1352個,佛龕750多個,佛塔40多座,佛像10萬多尊,碑刻題記3600多品。唐高宗時建成的奉先寺,是龍門規模最大,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大量的碑刻題記,更是研究古代書法的寶貴實物資料,也是洛陽悠久歷史文化的見證。龍門石窟確實為我國佛教藝術的寶庫。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盧舍那大佛,爬上長長的石階,不經意間抬頭一瞥中的那份震撼,讓你不得不駐足仰視,那豐腴秀美的臉龐,奪人心魄的眼睛,雍容大度的氣派,讓每個第一次站到它面前的人,都會覺得時間在這一刻凝滯了。盧舍那佛像總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盧舍那以凌傲長空的氣派端坐在這里,這顆頂著螺形發髻的巨大頭顱,已經成為中國佛教藝術乃至東方文明的象征。這是一座東方的雅典娜。中國的蒙娜麗莎,它那神秘的,若有所思的微笑,如同一個能包容所有外來文化的民族的坦然的微笑,這就是盛唐氣象!盡管在方圓一公里的山上分布著許多的石窟佛像,但是,我停留時間最長的還是在盧舍那大佛前,在游人如織的臺階邊上,仰視中發現那雙奪人心魄的眼睛總在注視著你,這是因為在佛像眼睛里鑲上了琉璃,感嘆古代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