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培訓講話稿
(二)自覺性原則
學習的首要條件是自覺地學習,是對于學習的熱情和喜愛,是學習的不可抑制的欲望。因此我們主張在教學過程中應首先把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欲望激發起來。“孩子們求學的欲望,是由父母、由教師、由學校、由所教的科目、由教授的方法、由國家的權威激發出來的。”
怎樣才能激起學習的熱情和欲望呢?合理巧妙設疑,制造懸念,激發學生想知道,愿意去學;利用討論環節,因為知識要互補,思想要共振嘛,集體討論也是很重要的,它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使學生信息得到交流,思維得到調整;當然講求教學藝術、融洽師生關系都是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手段方法。師生關系融洽,學生沒有心理上的壓抑,可以自由的“想、問、討論”,而這些只有在師生感情融洽才得以實現。所以在授課時,時刻注意自己的表情不呆板,語言不生硬,課間多和學生打交道。
(三)量力性原則(可接受性原則)
量力性的教學原則,是指教學應當建立在學生通過一定的努力可能達到的知識水平和智力發展水平上,并據此來確定教學知識的廣度、難度和教學的進度。這一原則是為了防止發生教學難度低于或高于學生實際程度而提出的。教學活動要講究效率,在同樣的時間內,學生所學越多則教學效率就越高。但是,教學效率的獲取必須以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基礎,脫離了這個基礎,不僅教學效率本身是不可靠的,還會對學生的發展造成消極的結果。教學難度超過學生的實際接受程度,學生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各種心理機能也不可能得到恰當的運用和提高;教學難度低于學生的實際接受程度,學生會因為缺少必要的注意和緊張而難以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印象,而且由于無法進行有價值的學習活動而使各方面的發展失去機會。教師要具體地研究學生的發展特點:例如,在學習某種新知識的時候,他們原有的知識準備情況如何?他們的思維或記憶水平是否能夠完成這一學習任務?可能發生什么困難?能夠達到什么樣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等等。在這樣的研究基礎上,才可能真正做到“量力”。恰當地把握教學難度。什么樣的程度和水平最符合量力性的要求,很難有穩定、確切的具體標準,需要根據心理學揭示的普遍規律和對學生的具體研究,由教師自己來把握,這是教師勞動創造性的體現,是需要教師不斷思考、不斷解決的問題。
(四)系統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
指教學活動應當持續、連貫、系統地進行。這一原則是為了處理好教學活動的順序、學科課程的體系、科學理論的體系、學生發展規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而提出的。
上述幾個方面都對教學活動的進行產生影響,一般來說,學科課程體系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是最主要的,教學活動的順序必須以這兩方面為依據,按照這兩方面的要求持續、連貫地進行。同時,教師也要了解作為課程基礎的科學理論本身的發展變化,從而能夠更自覺地安排、處理教學,使教學活動的順序更加科學、合理。
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教師有以下要求。
1.按照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的順序教學。各種教材是以此為依據編寫的,教學活動從根本上是按照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的順序展開的。教師要認真學習和研究教學大綱(課程標準),充分了解和掌握課程的邏輯以及對學生的要求,這是教學系統性的根本保證。
2.教學必須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簡到繁。教學大綱(課程標準)雖然考慮了學生的認識發展,但主要是按照內容編排、制定的,因此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針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認識需要和特點處理好近與遠、淺與深、簡與繁等問題。
3.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系統性原則并非要求教師刻板、僵化地執行大綱。教學大綱(課程標準)是按照一般和普遍規律制定的,在實際教學中,不同地區、學校、學生的情況有很大差異。在基本服從大綱順序的前提下,教師要善于從自己面對的實際出發,適當地調整速度,增刪內容。
(五)鞏固性原則
指在教學中要不斷地安排和進行專門的復習,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牢固地掌握和保存。這一原則是為了處理好教學中獲取新知識與保持舊知識之間的矛盾而提出的。
教學活動是不間斷地、連續地進行的。學生要不斷地學習、記憶新知識,而人的記憶和遺忘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必然會產生對舊知識的遺忘,因此在教學中需要進行不斷的鞏固工作,通過練習、復習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鞏固的意義不僅在于強化舊知識,也有助于學習新知識,因為知識是有內在聯系的,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人類早已注意到鞏固對于學習的價值,孔子就說過“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