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培訓講話稿
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對于教師有以下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是鞏固的前提,沒有學會的東西,是不可能真正鞏固的。教師首先應當保證學生學懂學會,才有可能獲得鞏固的良好效果。
2.保證鞏固的科學性。心理學研究揭示了關于記憶和遺忘的一些規律,按照這些規律組織安排鞏固,可以提高鞏固的效率。教師應當熟悉并且善于運用這些規律。
3.鞏固的具體方式要多樣化。除了常見的各種書面作業外,教師應當善于利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比如調查、制作、實踐等,都能夠使學生通過將知識運用于實際有效地達到鞏固的目的,并且能夠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
4.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生的身心發展對他們的一生、對整個國家和社會都是至關重要的,教師應當本著對學生和社會負責的精神,合理地安排鞏固工作,將學生的作業量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杜絕布置大量的作業,搶時間來達到好的教學效果。目前教學成績好的老師中有這種現象,那不是我們學習的模范。我們要的是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
(六)體驗性原則
體驗,即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從教育學層面理解,體驗是主體內在的知情意行的親歷、體認與驗證,它既是一種主體性活動,也指活動的結果。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是教人化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深處。”因此,課堂上,教師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而不是自己設計的教案,應該及時地抓住課堂中“稍縱即逝”的生成性資源,用“語言”這把激情的鑰匙,打開學生的心門,這樣的教學才是真實的,有生命力的。 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上積極地看、用心地聽,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思想、作為,抓住關鍵的環節,抓住各個有利時機,采用適當的方式,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進行評價。這樣,才能讓每個孩子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悅,使課堂成為促進學生體驗生活、完善自我的學會生活的大舞臺,成為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主渠道。(當然前提是你的課前備課相當充分,對授課流程、內容足夠熟悉,才具備這種駕馭課堂的能力)
“六環” ①組織教學②復習舊課③自主探究④講授新課⑤鞏固知識⑥布置作業;“五講”①重點講②書面講③答案講④個別講⑤坐診講;“四不講”①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堅決不講②閑話廢話堅決不講③多數學生弄懂了的堅決不講④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能自己解決的堅決不講;“三性”①自編導學案,加強針對性②精講多練,加強有效性③以考代練,加強體驗性;“20”重視學生體驗過程,堅決杜絕滿堂講、滿堂灌,堅持講練結合,把課堂還給學生,每節課教師講課時間不能超過20分鐘。
上述教學原則、教學環節等都是相互融會貫通的。我不一一舉例說明,就“直觀性原則”“體驗性原則”我談談個人的看法:物理以外的學科我是門外漢,不敢妄自評判,不過上學期“六個一”競賽魯潔老師的一節數學課“隨機事件的概率”倒是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她按座位將學生自然分成三大組,每大組按橫排分成7~8個小組,全體組員人人參與,用事先準備好的硬幣拋擲,記錄實驗次數,國徽面朝上的次數,算比率,再由三個大組長將結果寫入事先設計好的表格,分析表格數據了解隨機事件在大量重復試驗時,它的發生所呈現的規律性。這樣直觀性、體驗性得以充分詮釋,比反復講解概念學生接受情況絕對好很多。另外學生實際操作也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就物理這個學科,大家都知道物理知識的表現形式比較枯燥,一般以準確的定義、嚴密的推理、以及物理公式等形式呈現出來,給人一中冰冷的感覺,加上又比較抽象,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僅把物理規律形式化的演繹一番,就猶如在x光下看西施,你所見到的將是一副骨架,毫無美感可言。因此作為物理教師我們有責任把這形式化的抽象的物理知識有血有肉地表現出來,使他們欣賞到物理學的美麗。如何直觀地去表達出來呢?下面我以幾個例子來說明:
XX年我有幸觀摩了福建賽區的第七屆全國中學物理青年教師大賽預選賽,一位參賽老師講授“平面鏡成像”時,設置一個鏡框,找一個學生甲作物,再要找一個人作甲的像,找到很高的乙,同學們說不像;找到很矮的丙,同學們說也不像。那么在同學們心中就有一把尺子在衡量物的像的標準。老師只要稍加點撥就得出像與物大小相等的特點。再配以動作,如甲舉左手,作像的同學必然要舉右手才行,這樣輕易得出物像對稱的特點;如甲后退一步,作像的同學也要后退一步得出像與物到鏡的距離相等。這樣讓學生參與其中,直觀感受,對學生來講收效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