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課后經驗介紹發言稿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成長需要磨礪,那么作為一名年輕的老師,要怎樣磨礪才能成長呢?本學期,迎接“區素質督導評估”活動在我校如火如荼地開展著。趙校長的評估報告,使我對井小的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和成績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作為井小這個大家庭的一分子,我想大家都經受住了一次身心兩方面的磨練。
我參加教師工作XX年以來,也曾參加過區級數學研討課、講課比賽,但在得知督導評估課是抽簽隨堂聽課后仍感到很緊張,心情從一開始的興奮,到備課時的無從下手,再到經過教研組長、丁校長、教研員楊老師指引之后的豁然開朗,到觀摩教研組其他教師講課時的復雜心情,到即將試講時的緊張心理,到講課結束后的一身輕松。可能整個過程是很多參加過類似活動的老師們都經歷過的,我為自己經受住其中的磨練快樂,也為磨練后的提升而幸福,雖然最終抽簽聽課沒抽到我,但是我通過參加“督導評估”活動得到了、收獲了一份屬于自己的東西,這也許在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本次我參加研討的是《口算乘法》一課, 回顧備課歷程真可謂是 “命運多舛”。由于本課是比較難出彩的計算教學,網上可參考的資源也很少,于是在備課初期,我便陷入了一個怪圈:總是想著怎么讓課堂出彩,怎么能讓聽課領導眼前一亮。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的教學設計多數是圍繞著教師而展開的,怎樣牽著學生為我服務,在課堂的哪個環節讓學生為我添彩…每個環節要有不同的方式展現,要“多彩”。白天工作之余擠出時間來構思設計,晚上經常是挑燈夜戰創作自己的 “得意之作”,我無時無刻不在思考著“推陳出新”,但是幾次試講之后就弄得我筋疲力盡了,因為這樣的課堂倒像是背臺詞,自己很緊張不說,還唯恐遺漏了哪句話造成下面的“彩”無法展現出來,明明自我感覺很好,為什么實際課堂效果卻那么的差強人意呢?
正當我一頭霧水之時,教研組長陳老師、丁校長的精心指導給我指點了迷津。陳老師要求我將每一個環節中的目標設計好,想好怎樣完成這些目標,一步步引導學生達成目標,這就順理成章地完成了整節課的教學目標。我開始靜下心來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設計,最初的備課脫離了教學目標的指引,一切都顯得那么浮躁、華而不實,自己所謂的精彩其實就是取悅于人,剝奪了學生真實的感受,這樣的課堂也就沒有了靈魂,真是欲速則不達。
在陳老師幫助下,我們對課例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共同出謀劃策修改教學中的預設,從整節課的思路框架,一直研討到每一個問題的提問方式,真是字字珠璣。一有空閑,我們就湊在一起,各抒己見,許多真知灼見就這樣在思維的碰撞中產生。閑暇時我就一遍遍在腦海中模擬上課,使教案爛熟于心。正所謂“厚積薄發”,磨課的經歷是痛苦的,但正是這樣一個不斷否定、反思、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自己的教學能力也在這樣的歷練中得到提升。經過數次打磨,我的課堂日趨成熟,許多教學技巧運用起來也能得心應手。有了清晰的教學環節,我把全部的注意力拿來傾聽學生,捕捉亮點,引導生成,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其中,建構開放而充滿活力的課堂。
縱觀整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一、 在生活情景中發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
去游樂場玩是孩子們熟悉和喜歡的生活情景,進游樂場之前會遇到買票的問題。我設計了這樣的談話“:你喜歡玩什么?玩一次需要多少錢呢?”然后給學生提出要求,“看著這張價格表,你能提出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嗎?”這樣的談話可以幫助學生溝通生活實際和數學問題的聯系。在買票的過程中,由學生自己提出數學問題使孩子們感覺到數學知識能為生活服務,并且很樂意解決這些問題。
二、 乘法意義的拓展。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學習表內乘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在兩個層次上進行了乘法意義的拓展。一個層次是在列算式解決問題上的:原來的乘法算式因數都是一位數,現在拓展到了兩位數。學生根據乘法的意義得出:求10個2是多少也可以用乘法來計算。這讓學生體會到無論是幾個幾相加都可以用乘法計算來解決。第二個拓展是乘法計算方法上的拓展。學生在9乘幾的基礎上計算出10乘幾,再由10乘幾推出幾十、幾百的數乘一位數的計算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意識到了,乘法口訣表里沒有的乘法算式,有的可以運用乘法的意義推算出得數,如3×10、5×10、9×10;有的算式通過轉化也可以運用乘法口訣來進行計算,如:3×20、3×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