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有效課堂教學研討會發言
三、寫字教學,科學有序
傳統語文教學不僅有專門的寫字教材,還有獨特的寫字方法。寫字一定是從這幾個字開始的“上大人、丘乙已、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24個字,包括了漢字的所字基本筆畫,寫字步驟:把腕、描寫、描影、跳格、臨貼。尤其重視護手潤字,教學生如何寫橫、豎、折、彎鉤,如何執筆,運筆,以及輕重緩急,轉折等基本功。讀古書的人一般三四年功夫就能夠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俗稱鍋盔打得好)這毛筆字不僅僅是漢字的符號,更是一種高雅的藝術。現在的學生、教師有幾個會寫的或寫得好的,包括我在內。一般下午進行的就是習字訓練,既是習字也是學生在修身養性。
四、作文訓練,循序漸進
學生作文往往是在積累了大量的詩文基礎上才開始,訓練學生從屬對開始,比如《聲律啟蒙》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聲韻協調、瑯瑯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性、語法、修辭的訓練。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讀起來如唱歌般美妙。“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學生作文往往從屬對訓練開始,從一字對二字對三字對到多字對,再放手讓學生大膽作文,以提高學生作文的興趣和信心,然后再逐步給學生作文提出要求。四五年功夫學生的作文都能引經據典,簡潔明快,讀起來朗朗上口。
五、教學方法,以讀為主
書聲瑯瑯才是小學最顯著的特征,中國傳統語文教學主要是讓學生識字、讀書、反復讀、不斷記憶。提倡多記性、少悟性。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呤”,真的是這個道理。講究多種方式讀,教師領讀,學生跟讀。高聲讀、小聲讀、坐著讀呦過去呦過去地讀、站著讀、走著讀、默讀、可以用普通話讀,也可以用方言讀。普通話是官話是必須讓學生掌握的。方言也要重視(毛澤東、鄧小平說湖南話、四川話才能顯出偉人氣質和魄力,各種語言有不同特點和優勢)有專家提出要拯救方言,<蓮山 課件>我很同意這個觀點。有些詩、詞、歌賦還可以就著不同的曲調唱。“詞”本來就是填來唱的,不同的曲調唱出來有不同的味道,學生會很感興趣的。只有到了高年級教師對課文深奧的地方適當點撥指導,有些東西學生到了一定的年齡他自然就懂了,沒有必要在很小的時候挖苦心思地叫學生理解。小學生我主張先把東西裝進頭腦再說。
教師教法可以各具特色,不必強求一律。語文教學真的要“百花齊放,百字爭鳴”,教師最應當提升的是自己的語言素養,多讀書、多積累,厚積才能薄發。至于教學方法我卻不那么看重,我認為,如果教師本人有演講的天賦,你就多講學生也會很感興趣,聽得津津有味,你就多培養幾個演講家;如果你的字寫得很有品位,你就可以多板書、多指導學生寫字,你的學生會模仿你的字體,把字寫得很漂亮,會許能出幾個書法家;如果你的普通話說得好,你就刻意訓練學生普通話,你那富有磁性與感染力的普通話一定會感染學生;如果你什么都不是特長,你就可以讓學生多讀書多記憶與學生比賽看誰背的東西多,你的學生頭腦中裝的詩文就多,你的學生講話就可以口若懸河,到一定的時候出口成章了;如果你的文筆流暢,你就可以讓學生多練習片斷描寫,多指導其作文,你的學生寫作可能會勝人一籌,也許會出幾個妙筆生花的作家。至于課堂上學生與教師誰是主導與主體的討論,沒必要太在意,因為這完全是教育哲學研究的范疇,本來就說不清楚,猶如“先有蛋,還是先有雞;是人牽著豬,還是豬趕著人?”經院哲學般的無趣。多媒體、電子白板有條件用就用,沒有條件沒必要刻意追求,因為語言文字的東西一旦把具體形象完全呈現出來了,就缺少了讓人想象的空間,就象一杯白開水淡而無味了。而現在課堂多媒體的運用,搞得人眼花繚亂,讓人產生視覺疲勞,語文課搞成了電影課,這是有違語文教學初衷的。
總之,現在的語文教學可以很好地研究接鑒中國傳統語言語文教學的成功經驗,與世俱進地讓學生多讀、多記、多寫這才是語言教學的本真,這樣的教學才是真正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