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掃墓校長講話稿(精選6篇)
清明掃墓校長講話稿 篇1
靳國輝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我們在冀南烈士陵園隆重聚會,舉行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掃墓活動。此時此刻,矗立在我們眼前的紀念碑,就是先烈們英勇獻身的見證。先烈們把生命奉獻給了民族與國家,將自己留在了冰冷的世界。面對烈士的英靈,我們怎能不動容,怎能不肅然起敬?
時間如流水,轉眼即逝,但我們的信念未曾更改。多少年來,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和豐功偉績被人們一代又一代傳誦。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先烈們舍生忘死、前赴后繼、為他人謀幸福的崇高品德被我們時刻銘記,他們視死如歸的無畏精神,為人民大眾謀福祉的奉獻精神萬事留存、萬古長青。
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行隆重的清明掃墓活動,是希望同學們能不忘先烈,更重要的是,希望同學們能學習先烈們高尚的品格和無私的精神,從而使自己成為具有高尚品質和良好道德修養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此外,我還希望你們能懂得珍惜生命。先烈們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不惜獻出自己最寶貴的生命,這是何等的高尚!然而,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玩物喪志,有些人自私自利。因為一點點小小的困難,就讓他們退縮;因為一點點小小矛盾,就讓他們大動干戈。同學們,面對這些烈士的在天之靈,讓我們永遠記得去珍惜生命,珍惜親情,珍惜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東西,為他人帶來快樂,這才是我們少先隊員學習英雄,緬懷先烈的真諦!
長期以來,我們豐翼一屆又一屆學生淳樸向上,團結拼搏,走向社會,成為國家的建設人才。今天,作為我校的又一批學生,我們更要努力學習,勤奮進取,踏踏實實地為自己創造幸福人生作好準備,為將來服務和奉獻社會積蓄力量。還有幾個月,你們即將升上高一年級了,現在你們處于一個非常關鍵的學習階段,我希望你們能找準方向,增強信心,自主、自覺地學習,學有所成!
讓我們把愛國、愛民的崇高情懷融入到愛校、愛集體的具體行動中去吧,從講誠信做起,從珍愛生命做起,從努力學習做起,讓生活中的點滴小事洗禮我們的靈魂,讓學習中的點滴進步激勵我們前進的腳步!
清明掃墓校長講話稿 篇2
早上好!今天,我在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憶革命先烈
過文化清明!
明天就是我國第一個放假的清明節了!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是,你們知道嗎?清明不僅僅是一個節氣,同時它也是我國一個—
重要的傳統節日,是祭祖、掃墓、追思親人的日子。
一、掃墓篇
憶往昔,在血雨腥風的戰爭歲月里,中華大地上眾多英雄兒女不屈于外來侵略的壓迫,不屈于反動統治階級的血腥鎮壓,不屈于風霜雪雨的艱苦磨難,為了中國人民的翻身解放,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赴湯蹈火,舍身取義,矢志不渝,用他們寶貴的青春和熱血,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英烈們雖打下了江山,但他們的事業還沒有完成。我們的祖國還需要進一步的強盛和繁榮。為了圓民族的強盛夢,我們每個炎黃子孫責無旁貸地擔負起建設富強祖國的歷史重任。祖國是民族的根,愛國是民族的魂。世界上任何一個偉大的民族都把愛國作為自己精神的支信和力量的源泉。現在已進入21世紀,今天我們在這里講愛國,我想首先應該落腳在我們的工作、學習、愛校、敬業上,試想一個不愛自己工作的人,一個不愛自己學校的人,一個不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人,還能談得上愛國嗎?
二、追思親人篇
大教育家孔子說對待長輩的態度應該是“生,事之以禮;死,祭之以禮。”意思就是說,父母活著的時候,兒女要按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后,兒女要按禮儀埋葬他們、祭祀他們。這就是孝道。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辛辛苦苦地把我們養大,付出了所有的心血和汗水,我們應該心存感激,更應該孝敬父母。那么怎么做才是孝敬父母呢?這些都反應在我們日常的規矩和習慣上。比如:聽父母說話要專心,父母招呼要立刻答應;出門要告訴父母,回家要先向父母打招呼;對父母說話要恭敬,要聽從父母的正確管教;自己在家外的情況要常對父母匯報,不要隱瞞;珍惜父母的勞動,不隨便弄臟衣服,逐步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不影響父母的學習、工作和休息,關心父母健康等等。總之,真正的孝心要體現在言行上,體現在細節處。
今天,我想借清明節到來之際,對同學們提出如下幾點要求:
1、生活自理,學習自己負責,主動與父母交流溝通。對父母有禮貌,上學、放學,都同父母打招呼,以免他們掛念。
2、父母下班回家,能迎上前去,主動幫忙接東西。
3、能聽父母的話,接受勸告,不任性、不頂嘴,有事征求父母的意見,遇事與父母商量,做錯了事主動認錯,取得諒解。
4、體貼父母,能主動幫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如:擦桌、拖地、盛飯、收拾碗筷等等,以減輕父母的負擔,使父母歡心。
5、父母生病時,能細心照顧,端水送藥。吃東西時,能先想著父母。
6、能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買東西事先征得父母的同意,不亂花零錢,少吃零食。這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想大家一定都能做到。
同學們,在我們人生漫長的旅途里,是誰將你養大?是誰送你走向成功?是父母啊!羊羔知道跪乳,烏鴉懂得反哺,我們更應該把孝順父母牢記心間。最后,讓我們一起誦讀熟知的《游子吟》來歌頌父母的偉大吧!
清明掃墓校長講話稿 篇3
各位同學、老師:
你們好!
今天大家懷著對先烈崇敬的心情來到烈士園祭掃烈士陵墓,緬懷革命先烈,這是很有意義的活動。今年悼念活動的主題是"弘揚先烈精神,樹立遠大理想"。
同學們,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偉大勝利xx周年,在抗日戰爭中,千百萬中華優秀兒女為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的侵略,為國捐軀,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紀念這段歷史,可以使我們回憶起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宣傳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激勵和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使歷史的悲劇永遠不再重演。
在烈士園的英烈事跡展示廳中,展示了我縣146名烈士的光輝業績,如勇敢的斗士柔石烈士,抗戰英雄朱學勉烈士,為國爭光、為國流血的童遵孝烈士,帶頭突圍、英勇犧牲的鄔時奕烈士,青春碧血獻丹心的.章曉紅烈士等等。烈士們譜寫的一曲曲英勇悲壯的歷史篇章震撼著我們的心靈。
同學們,宏偉目標是中華民族復興史上的一個新里程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始終是千百年來無數志士仁人孜孜以求的宏愿,青少年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接班人。
同學們,各個時期的革命烈士都是時代的先鋒、民族的脊梁、祖國的功臣,他們的精神光照千秋,永垂青史。我們要弘揚先烈的崇高精神,革命傳統要牢牢記在心頭,以此激勵我們、警示我們,要珍惜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今天社會安定祥和、經濟持續增長、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
同學們,你們正處在風華正茂的年代,在你們身上寄托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黨和人民殷切期望你們樹立遠大理想,堅定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信念,珍惜美好時光,努力成為社會有用之材,準備著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奮發努力吧!
清明掃墓校長講話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祭祀祖先、掃墓成為中華民族固定的風俗。關于祭祀有“早清明,晚十一”之說,前幾天我也回家上墳掃墓了,站在墓前,我想起了我的奶奶。奶奶是個特別節儉的人,炒菜的時候用勺子沾一下油,空干,在鍋里刷一下,吃的時候能聞到香味;裝饃的籃子掛在房梁上,我站在凳子上也夠不著,因為我們家人口多,有限的糧食必須計劃著吃;也經常看到奶奶到鄰居家借糧食,秋天隊里發一些甘蔗,我們孩子是不能多吃的,奶奶把甘蔗放在地窖里,過年的時候拿出來賣掉換些糧食,所以,再難家里也從來沒有斷過糧。我是家里最小的,奶奶對我也最好。一次奶奶和我父親吵了嘴,搬到叔叔家里去住了,一天放學她在學校門口等我,領我到叔叔家,給我搟了一碗撈面條,我才記得我該過生日了。人生最大的遺憾,我還沒掙到錢的時候,奶奶就去世了。一年級一個學生寫了一文章,叫《最熟悉的地方也有風景》,辦公室劉老師把它抄在了大廳的黑板上,趁著我們父母還健在的時候,積極體會父母給我們的愛,多做一點家務,少頂一句嘴,懷著感恩之心,許多困難就成了過眼煙云。
清明節也是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天已去,春意盎然,氣清景明,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只有在春天里精耕細作,秋天里才能碩果累累。高一的自習課明顯好轉,窗戶旁和我對眼的'人越來越少;高二再過一個多月,按照學校要求,將邁入高三的第一輪復習;高三的五天一輪考試即將開啟,60多天后你們將百煉成鋼,魚躍龍門。
同學們,清明節有時和日本的櫻花節一樣,會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匆匆,世事的難料,但只要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就能在艱難中體會到幸福;只要我們每天都在精耕細作,就會有秋天的收獲。
謝謝大家!
清明掃墓校長講話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社會上,卻經常聽說因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在家成了問題少年的事,其實,父母沒有外出打工孩子成為問題的也不少。
華羅庚中學畢業后,因交不起學費被迫失學。回到家鄉,一面幫父親干活,一面繼續頑強地讀書自學。不久,又身染傷寒,病勢垂危。他在床上躺了半年,病痊愈后,卻留下了終身的殘疾左腿的關節變形,瘸了。當時,他只有19歲,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絕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雙腿被廢后著兵法的孫臏。“古人尚能身殘志不殘,我才只有19歲,更沒理由自暴自棄,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青年華羅庚就是這樣頑強地和命運抗爭。白天,他拖著病腿,忍著關節劇烈的疼痛,拄著拐杖一顛一顛地干活,晚上,他油燈下自學到深夜。1930年,他的論文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這論文驚動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以后,清華大學聘請華羅庚當了助理員。在名家云集的清華園,華羅庚一邊做助理員的工作,一邊在數學系旁聽,還用四年時間自學了英文、德文、法文、發表了十論文。他25歲時,已是蜚聲國際的青年學者了。
人生在世,不可能總是平平安安、一帆風順,總會遇到這樣那樣意想不到的困難,但我們不能沒有信心,只要振作,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就一定會有希望。
80多年前的一個夜晚,一場大火無情地燒毀了愛迪生的研制工廠。次日早晨,67歲的愛迪生踩在廢墟上,樂觀地說:“現在我們又可以重新開始了。”愛迪生心中燃燒著不滅的信心之火,在科學的征途中奮斗了一生,他是事業上的強者。
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即使生活無情地將我們的奮斗、努力打成碎片,但只要信心沒有被打碎,只要我們的心中能保持自信的`火種,我們就可以一次又一次地點燃生命的激情和活力,勇敢地與命運之神、風險危機抗爭,讓生命煥發出智慧與堅強的光輝。
幾年前,一個重要人士到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一個學院對全體學生發表演講,“我的生母是聾子,因此沒有辦法說話,我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也不知道他是否在人間,我這輩子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到棉花地田鋤地。”臺下的人全都驚呆了,“如果情況不如人意,我們總可以想辦法加以改變,”她繼續說,“一個人的未來怎么樣,不是因為運氣,不是因為環境,也不是因為生下來的狀況,“一個人若想改變眼前充滿不幸或不如人意的境況,“只要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希望情況變成什么樣?’然后全身心投入,采取行動,朝理想目標前進即可。”今天我以美國財政部長的身份,站在這里。” “我相信大家會比我做得更好!
人與人之間原本只有微小的差別,但卻造成了局大的差異。其原因正在于心態,在于有沒有自尊自信,能不能自立自強。
我們并不是都要做偉人,健康的我們,也要學會容忍自己的不足和缺點。不要一味給自己挑毛病。既能夠看到不足之處,也能夠看到閃光點,對自己的認識才會全面,才能更好的取長補短。
所以我們要多鼓勵自己:“成績單不漂亮沒關系,只要我努力,就是一名好學生!”“基礎不好沒關系,只要我每天都有進步,就是一種成功!”“我的生活是充滿陽光的,努力的我最美麗!”這樣自信的度過每一天,你會越來越體驗到:我的人生是非常有價值的,我是最棒的!
有時候我們以為遭遇到的困難使我們走投無路了,卻在事后發現這是生命的轉機。美麗的生命在于勇于更新,且愿意努力學習。化蛹為蝶,才能使生命煥然一新。人的一生也需要蛻變才能成長。每一次蛻變都回帶你走進人生的新領域、新境界,使你獲得新的感受、新的驚喜。
在烈士墓前、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我們反省自己的過去,憧憬美好的未來。
謝謝大家!
清明掃墓校長講話稿 篇6
各位、老師同學們:
清明節是人祭祀祖先、懷念親人的傳統節日,是我們中華民族緬懷先烈的日子。我們不會忘記那些數百年來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斗爭,曾把鮮血灑在人民解放道路上的英雄們。在我們享受和煦的春風,美麗的校園,優等的教育的'同時,我們要弘揚先烈的崇高,把革命先烈對我們的殷切期望牢牢記在心頭,以此激勵我們、警示我們,珍惜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美好生活。
前些日子,一些中小學甚至是高等院校也相繼出現了學生因、心理、行為上的偏差而引發的事件,暴露出了當前學生在上、心理上和行為上具有普遍性的問題。直到今天,不少單位和家庭仍無法走出重大損失和失卻親人所帶來的痛和悲。那一個個觸目驚心、血淚交織的悲劇不能不叫人扼腕嘆息、心有余悸;一個人,如果他的道德水平低下、明辨是非能力不強,糊里糊涂攀兄弟、結姐妹、混日子;如果他不明不白逞義氣、惹事端,不但喜好隨波逐流,而且希望出點亂子;如果他沉溺于不良書刊和絡游戲的,甚至課堂上忍不住要走神思之想之;深夜里忍不住要越墻泡吧熬個通宵;如果他過早地迷失于少男少女的纏綿悱惻,無端尋愁覓恨,甚至爭風吃醋結恩怨。他能算一個健全的人嗎?
這些失去健康的追求、迷失正確的人生方向、生活消極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是沒有自尊自信,不能自立自強的表現。
自立自強,并不是要求十全十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界上沒有100%的事情。每次都是第一,又有誰能夠做到?再有名的歌星也有唱錯歌詞的時候,常勝將軍拿破倫最后也兵敗滑鐵盧。更何況我們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有什么理由這樣要求自己呢?過分的要求,必將令人失望。
不同的是: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自尊自信的人,能夠奮發向上,自強不息,征服挫折和失敗,在挫折與失敗中獲得成功。而喪失自尊的人,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往往自暴自棄、自輕自賤。缺乏自信的人,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不行了,從而放棄了努力奮斗,一天天滑入了了深淵。
宋代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他兩歲便失去父親,母親貧困無依,就改嫁到長山一位姓朱的人家。范仲淹稍微懂事之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泣別了慈母,到南都學舍不分晝夜地苦讀,5年中間竟沒有解開衣服好好地睡過覺。有時困倦已極,便用冷水沖洗一臉。他連稠粥都不夠吃,所以常常忍饑挨餓熬到下午才吃飯。就這樣,他勤奮地學習,《詩》《書》《禮》《易》《春秋》這五經之旨,便都領會并精通了,從而慷慨激昂地表達了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志向,不僅提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而且成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