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論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4篇
經濟發展觀的歷史改革:20世紀40年代末,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和亞非拉國家紛紛獨立,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和怎樣發展,成了這些國家不得不面臨的重大抉擇。于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發展經濟學的研究悄然興起。當時,發展經濟學家們對經濟發展的看法,走歐美已經走過的工業化道路,唯資本積累、政府計劃分配資源和政府主導經濟發展,更多地強調進口替代式的封閉性發展,更多地強調不平衡方式對發展的推動作用。但是,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經濟發展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城市得到了發展,城鎮失業率卻上升了;人均gdp雖然增加了,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區發展差距卻拉大了;由于依靠犧牲農業來推進工業化,農業受到了極大的損害;人本身發展的投資,特別是教育投資被長期忽視,知識和技術的進展緩慢;重發展,輕治理和保護,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政府計劃主導和集中發展經濟,帶來政府機構越來越龐大,滋生腐敗,資源分配低效率、國有經濟嚴重虧損,金融體系壞賬趨增等問題。
20世紀6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世界各國發展經濟學家們就此對經濟發展是什么進行了兩次深刻反思,得出的結論綜合起來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1、認識到發展是一個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全面進步的過程,它包括人的身體、技能和智能等素質的提高,適度的失業率,收入和發展差距的控制,逐步健全的社會保障,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等等,而不僅僅是gdp的增長;2、重新重視農業的發展,認為損害和忽視農業的發展,會導致工業化進程條件惡化;3、提出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本推動理論,認為經濟持久和節約資源地發展,決定于知識和技術的進步,進而關鍵的是要加大教育等人力投資的比例;4、生態環境學家和發展經濟學家總結二戰后發展在損害生態環境方面的教訓,提出了可持續和安全的發展理論;5、認識到改革和開放也是發展的重要動力。
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中后期的發展經濟學將經濟發展定義為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從不發達狀態向發達狀態轉變的過程,其包括三個層次的含義:城鄉、就業、產業等社會經濟結構轉型;社會經濟生活各個方面的質量得到改善,比如人的素質得到提高;人均gdp持續增長。
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觀念創新和體制創新:科學發展觀,關鍵在落實。只有更新思想觀念、提高知識和執政水平、改革有關體制、轉變政府職能,才能將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
執政為民,樹立求真務實的政績觀。需要通過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即政績體現于為群眾辦了多少實事,群眾得了多少利益,群眾滿意不滿意上,而不在表面的形象和數字上。要以人為本,轉變領導干部的工作作風,將政府工作的重點轉向為民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上來。
建設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型政府,使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和可持續發展有政府體制和政策的保證。通過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清理和減少各類行政審批和收費及罰款;財政向公共財政轉變,壓縮財政支出中行政公務開支的比例,對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等項目規定硬性的預算支出比例;理順中央與地方的財稅體制,使各級政府事權與財權相統一;按程序辦事,以法行政,做到公開、公正和公平,在行政和執法中尊重公民的各項權益;重視行業協會、中介機構、城鄉社區自治組織、慈善機構、各種文化組織等民間組織的作用,形成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家庭這樣的社會治理結構。
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正確處理好幾個關系: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也要實事求是,不能搞絕對化,不能顧此失彼。筆者認為,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在工作中還需要處理好以下關系。
一是處理好gdp增長與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關系。不能以gdp的增長來代替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但也不能因強調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就忽視gdp的增長。gdp增長是城鄉居民收入、財政收入的基礎,也是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的財力基礎。我們要糾正的是只顧gdp增長而忽視經濟社會其他方面進步的發展模式。
二是處理好城市化、工業化、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與保護耕地資源的關系。一方面,中國人多地少,土地是中國經濟社會中最稀缺的資源,按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土地特別是耕地需要嚴格保護。另一方面,在城市化過程中,未來十幾年,將近4億農村剩余勞動力和人口向城鎮的轉移,其交通、居住、就業、受教育、購物等活動都需要占用一定規模的土地,包括耕地。我們反對的是亂占耕地、占而不用、寬打窄用,提倡的是以最節約土地的方式實現我們的城市化和工業化。
三是處理好禁止亂占耕地與工業要集中發展和人口要集中城市化的關系。需要清理的是亂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但不能簡單否定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工業一定要進園區集中發展,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和人口一定要集中進入城市和城鎮。這樣才能形成聚集效應、節約使用土地、專業分工深化、協作便利、產業集群發展、獲得外部效應。而要避免過去村村冒煙、戶戶點火、污水到處流、垃圾隨處有的鄉村工業化,以及村村像城市,鎮鎮像農村的彌漫式和馬路式城市化現象再度出現。
四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與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結合起來。宏觀調控在控制經濟過熱時,首先要治理的是一些地方政府超能力舉債、低價甚至負地價搞開發和招商、欠農民工資上工程、農民工未上社會保障、產權不清的國企投資等導致的經濟過熱;而對非國有企業投資、外資投資等,應當放寬審批,鼓勵社會投資。對亂占耕地、占而不用、炒買炒賣土地等,也要從強化農民土地權益、改革征地制度、合理補償農民、形成市場機制的基礎性調節功能、發揮政府的規劃引導監督作用等各方面的措施,來實現土地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投資和土地管理體制的改革,要向著形成以市場調節為基礎的科學的宏觀調控模式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