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寫作的語言要求
(二)盡量使用短句
五四時期,現代漢語的書面語言還不成熟,不少作家借鑒歐化的句法來寫文章,句子寫得長長的,句子內部的成份多多的,閱讀起來雖別有風味,讀者卻常常需要再三反復,才能弄明白句子復雜的含義。這種現象現在已經很少了。還是著名作家老舍的做法值得肯定。他說,他寫文章,總喜歡寫短句子,七八個字一句,十個字左右一句。他認為,這樣寫,讀者好讀,意思也簡練明白。有人統計過他的名篇《濟南的冬天》,說其中超過11個字的句子只有6句,超過14個字的句子只有兩句。請看下面的文句:
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藍天底下,很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老舍用這樣的短句,寫出了多么精致而優美的文章!公文與文學雖然是不同質的語言,但基本道理是相通的。為了做到簡練,不妨學學老舍。
(三)適當采用文言詞語
前面談到公文語言的模式化的時候,已經談到公文對文言詞語的繼承問題。繼承文言詞語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文言詞語比現代漢語更精練。例如“來函收悉”四個字,要換成“來信收到,內容盡知”,文字多了一倍,意思卻一點也沒增加。而且這還不是真正的白話。要換成“你們的來信我們收到了,其中的內容經過閱讀都已明白了”,才是真正的白話,可那豈不是大煞風景?
運用文言詞語,要注意不得生吞活剝,食古不化,要適當、活用、自然、流暢。建國初期周恩來撰寫的一個指令,是活用文言詞語的典范:
查我國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之文物圖書,過去反動統治時代,往往官商勾結,盜運出口,致使我國文化遺產蒙受莫大損失。今反動政權業已推翻,海陸運輸均已暢通,為防止此項文物圖書繼續失散起見,特制定“禁止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隨令頒發,希即轉令所屬遵照辦理為要。
在這段文字中,古代文言和現代白話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簡潔明了,自然流暢,完全沒有一味因襲的陳腐氣。
三、質樸
(一)不做作,不生造
大方、莊重、樸實,是公文語言的基本風格。公文語言忌諱華麗、造作、賣弄。魯迅先生在《答北斗雜志社問》中曾提出“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誰也不懂的形容詞之類”。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中,也發表過類似的意見,說:“我們‘生造’的東西太多了,總之是‘誰也不懂’。”在當前的公文寫作實踐中,這種現象還沒有完全杜絕。
做作、生造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虛榮心導致的錯覺,以為語言越新異越能顯示作者的才華,于是生硬地造出一些自以為高超的新詞來,向別人炫耀。另一個原因是對詞語的運用還沒有達到得心應手的程度,對其含義還不能準確辨析。只要端正文風,刻苦學習,這些毛病并不難克服。
(二)不溢美,不虛飾 溢美、虛飾,也是公文語言的大忌。例如,表揚一個醫生醫術高明,就說他是“當代華佗”;醫德高尚,就說他是“當代白求恩”。說某人工作刻苦,動不動就說他廢寢忘食,甚至說他連續幾天幾夜不合眼堅守在工作崗位上。這些溢美之辭既不真實,也不感人,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還有人熱衷于一些空洞輕浮的言辭,例如:“一把手親自抓,縣委委員人人抓,分管委員認真抓,主管部門直接抓,有關部門配合抓,村鎮黨委層層抓”,這些語言,也許它的作者還頗為得意,認為自己抓住了經驗,寫出了文采。其實,這里面都是廢話,什么經驗也沒有;虛飾之辭,也談不上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