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論文寫作
材料與方法的標題因研究的類型不同而略有差別,調查研究常改為 “ 對象與方法 ” ,臨床試驗則用 “ 病例與方法 ” 。不同類型研究的材料與方法的寫作也不完全一樣。實驗研究要交待實驗條件和實驗方法。 ① 實驗條件包括實驗動物的來源、種系、性別、年齡、體重、健康狀況、選擇標準、分組方法、麻醉與手術方法、標本制備過程以及實驗環境和飼養條件等。 ② 實驗方法包括所用儀器設備及規格、試劑、操作方法。 ③ 試劑如系常規試劑,則說明名稱、生產廠家、規格、批號即可;如系新試劑,還要寫出分子式和結構式;若需配制,則應交待配方和制備方法。 ④ 操作方法如屬前人用過的,眾所周知的,只要交待名稱即可;如系較新的方法,則應說明出處并提供參考文獻;對某方法進行了改進,則要交待修改的根據和內容;對創新的方法,要注意不要將新方法的介紹和運用該方法研究的新問題混在一篇論文中,若論文系報道新方法,則應詳細的介紹試劑的配置和操作的具體步驟,以便他人學習和推廣。
臨床研究的對象是病人,應說明來自住院或門診,同時必須將病例數、性別、年齡、職業、病因、病程、病理診斷依據、分組標準、疾病的診斷分型標準、病情和療效判斷依據、觀察方法及指標等情況作簡要說明。上述內容可根據研究的具體情況加以選擇說明,并突出重點。 ① 對研究新診斷方法的論文,要注意交代受試對象是否包括了各類不同患者(病情輕重、有無合并癥、診療經過等),受試對象及對照者的來源(如不同級別的醫院某病患病率及就診率可能不同),正常值如何規定,該診斷方法如何具體進行等等。 ② 研究疾病臨床經過及預后的論文,要注意說明病人是在病程的哪一階段接受治療,病人的轉診情況,是否制定了觀察疾病結果的客觀標準。 ③ 病因學研究論文則要交代所用研究設計方法(如臨床隨機試驗、隊列研究等),是否做劑量 - 效應觀察。 ④ 對臨床療效觀察研究來說,主要說明病例選擇標準,病例的一般資料(如年齡、性別、病情輕重等),分組原則與樣本分配方法(配對、配伍或完全隨機),療效觀察指標和療效標準。 ⑤ 治療方法如系手術,應注明手術名稱、術式、麻醉方法等;如系藥物治療則應注明藥物的名稱(一般用學名而不用商品名)、來源(包括批號)、劑量、施加途徑與手段、療程,中草藥還應注明產地與制劑方法。
在材料與方法中,還應簡要的說明在什么條件下使用何種統計處理方法與顯著性標準,必要時應說明計算手段和軟件名稱。
三、 結果
將實驗或臨床觀察所得數據或資料進行審核,去偽存真,再對其原始數據進行分析歸納和統計學處理就可以得出研究的結果。結果是科研論文的核心部分,科研的成敗與否是根據結果來判斷的,結論與推論亦由結果導出。結果部分最能體現論文的學術水平和理論與實用價值。因此,對于這一部分的寫作要特別重視。結果部分的寫作要做到指標明確可靠,數據準確無誤,文字描述言簡意賅,圖表設計正確合理。
結果的具體內容取決于文章的主體。結果的內容包括記錄實驗或臨床觀察的客觀事實、測定的數據、導出的公式、典型病例、取得的圖像等等,但不同類型文章結果的內容應有不同的側重點。 ① 如研究新診斷方法的論文,要特別注意交代試驗結果是否與公認的金標準進行獨立的 “ 盲法 ” 比較,其符合程度如何,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各多少等。 ② 研究疾病臨床經過的論文,要特別交代是否對所有病例進行了隨訪,隨訪率有多高(一般應大于 80% ),對影響預后的外加因素有無進行調整,結果如何等。 ③ 病因學研究的文章要特別注意交代暴露組與非暴露組結果的差異程度,所得結果是否出現于暴露之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