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論文寫作
未經統計學處理的實驗觀察記錄叫原始數據。統計學處理的目的是使難以理解的原始數據變得易于理解,并從原始數據的偶然性中揭示某種必然規律。因此,實驗結果的表達一般使用統計量而不使用原始數據,也不必將原始數據全部端出。計數資料可用相對數如百分率,但當樣本數小于 100 時,則應在百分率后加括弧,在括弧內標明反應數 / 樣本數,如 54.41% ( 37/68 )。計量資料如符合正態分布,應用均值 + 標準差(或標準誤),如呈偏態分布,一般采用中位數和全距表示。如進行前后或組間比較,應說明統計檢驗的值(如 t 、 u 、 f 等)和 p 值。關于統計學處理的具體操作詳見統計學專著,這里不作詳解。關于統計名詞及符號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b3358-82 有關 “ 統計名詞及符號 ” 的規定。
結果的表達通常通過文字、圖、表相互結合來完成。下列情況可用文字表達為主或僅用文字表達: ① 結果中數據較少,能作同類比較的觀測項目不多者。 ② 以觀察形態特征為主的論文一般不用表格,而以文字描述為主配合形態學圖片。能用文字表達的內容不用列表、繪圖。已用圖表說明了的內容,不必再用文字詳述,只要強調或概括重點。文字表達主要是陳述本文取得的結果,不必強調過程,也不要重復 “ 材料與方法 ” 等項交待的資料,更不要將結果提升為理論上的結論,所以一般不引用文獻。
表與圖設計的基本要求是正確合理,簡明清晰。 “ 自明性 ” ( self-explanatoriness )是衡量表圖的重要標志。所謂 “ 自明性 ” 是指僅通過表與圖就能大體了解研究的內容和結果。
表是簡明的、規范化的科學用語。一般主張采用三線式表,即表由頂線、標目線、和底線這三條橫線組成框架,兩側應是開口的。頂線與標目之間為欄頭,標目與底線之間為表身。欄頭左上角不用斜線,但欄頭允許在設一條至數條橫線。一般表的行頭標示組別,欄頭標示反應指標。但這種劃分并不是固定的,著者可根據情況靈活安排。表的下方還可以加腳注。
圖是一種形象化的表達方式,它可以直觀的表達研究的結果。通常我們用柱圖的高度表達非連續性資料的大小,用線圖、直方圖或散點圖表達連續性或計量資料的變化,用點圖表示雙變量的關系。圖的標題應在圖的下方,注釋可放在柱或線附近。
對于既可用圖也可以用表的資料,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表達形式。一般的說,主要是表示變化趨勢的資料,尤其是連續的動態資料,宜采用圖的形式;需表示確切統計量的資料,宜采用表的形式。
結果的寫作一定要采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遵守全面性和真實性的原則。實驗結果無論是成功或失敗,只要是真實的就是有價值的。切不可對實驗數據任意增刪、篡改,以符合 “ 正常 ” 結果。這不利于我們全面認識事物和發現新問題。
臨床療效的論文往往在描述大體結果后附以典型病例,可以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目前認為,對于某些新發現的疾病(如艾滋病)或罕見病的療效研究,附以典型病例是必要的。但對于常見病和多發病,則不必例舉典型病例。但同樣是常見病和多發病,如是介紹新療法和技術時則要附典型病例。典型病例要選有代表性的,例如說某藥治療某病有效,典型病例最好選單獨使用該藥治療顯效的病例,而不要選用合并使用了其他可能也有療效的藥物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