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市科技工作總結
求與高校、科研單位的合作,解決企業技術難題、技術需求30項,幫助25家列入省統計口徑的高新技術企業與有關院所建立了長期科技合作關系,開發高新技術產品128個。通過各種途徑發布中科院系統的科技成果近千項,建立了高層互訪和聯席會議制度,市政府領導多次帶隊走訪了中科院所屬的五個分院、12個研究所。據統計,全市與中科院簽定全面合作協議后,合作項目已達29項,其中兩項列入國家“863”計劃,開發高新技術產品32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16.3億元,有力地促進了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市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科研單位與中科院合作的 “863項目”、產業化項目和農業新品種選育等影響大的項目取得顯著成效。泰山玻璃纖維股份有限公司與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合作的“863”項目—“磁性玻璃纖維及相關結構型吸波復合材料的研發”,項目進展順利,研發成功后,可新上一條1萬噸的磁性玻璃纖維拉絲生產線,年創產值4億元,實現利稅9000萬元,創匯2000萬美元;康平納毛紡織集團有限公司與中科院自動化所合作的“863”計劃引導項目—“智能化、高精度、大范圍自動稱重配料生產系統”已應用于生產流程,極大地提高了配料的科學性、準確性和產品質量,比人工配料提高功效30%以上,年節約成本200多萬元;與中科院自動化所合作的“863”計劃項目—“紡織染整設備中智能化、高精度染料自動配色生產線”已生產出樣機,年底前將請“863”項目專家進行驗收。三個“863”項目共爭取國家無償經費補助200萬元,市、縣(市、區)配套200萬元,企業配套經費達到2240萬元。市農科院與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合作的“抗氧化馬鈴薯新品種選育”和“玉米雄性不育系選育”兩個項目進展順利,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專家給予高度評價。我市泰山科學院與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山東華陽集團就聚碳酸酯的聯合研究及產業化正式簽定了合作合同。整個課題由中科院的蘇朝輝博士具體負責。今年在華陽完成小試,費用完全由中科院承擔,明年初設計年產500噸左右中試生產線,于2007年完成中試,費用由華陽籌措,并爭取中科院和國家科技部的立項支持,科研成果三方共享。明年底開始爭取進入產業化生產線的設備安裝。設計能力初步為2萬噸,投資概算2.5億。這一項目合作成功,將使華陽集團成為我市工程塑料產業中的支柱企業,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肥城阿斯德化工有限公司與中科院山西煤化所與聯合開發的年產5000噸碳酸二甲酯項目, 投入資金2215萬元,項目建成后可實現新增銷售收入3859萬元,利潤1588萬元,稅金562萬元,裝置投產成功后公司計劃將規模迅速擴大,成為國內及亞洲最大的碳酸二甲酯生產基地。雙方還共建了聯合技術開發中心,目前對碳酸二甲酯下游產品碳酸二乙酯、燃油添加劑、苯甲醚系列產品的研發進展順利,特別是燃油添加劑方面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四、科技管理改革扎實推進。科技計劃改革方面,用市場經濟手段整合科技資源,對重大科技項目在全國和全省范圍內進行招投標。一是整合全國科技資源,做大做強高新技術企業。通過廣泛調研,專家論證,選擇列入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統計范圍的山東魯能泰山電力設備有限公司、泰安泰山復合材料工業園投資有限公司的兩個項目,面向全國進行招標,解決企業新產品開發中的關鍵技術,加快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把高新技術企業做大做強。二是整合全省科技資源,做大做強有機蔬菜產業。我們選擇了產業鏈條上有機蔬菜主栽品種選育及繁育、有機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新型有機肥料研制、有機蔬菜產業化體系建設等四個關鍵環節作為課題,在全省范圍內進行招標。從產業鏈條上的關鍵技術出發進行招投標,做大優勢農業產業,這在全國尚屬首次。科技進步獎評審方面,推出新舉措,實行了“專家評項目,社會評專家”的評審做法。一是遴選高層次評委,保證了評審工作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參與評審的40位專家全部來自省屬高校和科研單位,具有正高級職稱、大部分是博士生導師,是我市有史以來層次最高的評審委員會。二是加強紀檢監督和社會監督,保證了評審工作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對經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確定的擬授獎項目和人員,以及評審專家,在新聞媒體予以公布,廣泛接受社會監督。這些做法,在社會上產生和很大影響,受到一致好評,并得到市領導的充分肯定。
五、農村與社會發展科技工作取得新進展。按照全市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目標,重點加大了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開發,超級小麥新品種選育取得了新突破,泰山22號、23號 兩個品種分別通過了省級、國家級審定,累計推廣面積500萬畝。以先進育種技術為手段,圍繞做好優質小麥、奶牛、蔬菜、干鮮果、優良綠化苗木、道地中藥材等實施了農業良種產業化開發工程。以農業科研開發為支撐,進一步加大了優質標準化農產品關鍵技術的集成,示范推廣了一批先進的農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