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市科技工作總結
技新成果、新技術,建立了一批蔬菜、果品、畜產品科技示范基地。積極推進東平縣省級科技特派員示范工程的實施,東平縣通過選派科技人員到企業、農村開展技術服務、成果推廣,使雙方結成利益共同體,實現了“雙贏”。重點培植了以乳產品、創新藥物、有機食品、蔬菜種苗生產、果品加工為主的山東亞奧特乳業、山東中圣藥業等一批龍頭企業,促進了企業新產品的研發和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立足于市場化、規模化和標準化,進一步增強農業科技園區的示范帶動作用和自我發展能力,加大了對省級泰山苗木花卉特色科技園和山東寧陽蔬菜制種特色科技園的扶持力度,提高了園區的核心競爭力,完善了市場經營機制,全年綜合經濟效益分別達到8200萬元、2500萬元,為全市農業發展提供了科技示范樣板。以資源綜合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和人的重大疾病高發區綜合治理為重點,實施了泰山自然文化遺產、東平湖、大汶河水資源的綜合保護和治理,通過關鍵技術的突破創新和示范應用,全面提升社會發展領域的科技水平,促進了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應清醒地看到,全市科技工作與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與科技發展形勢相比,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一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環境有待于進一步優化,特別是在運用市場經濟手段整合科技資源、做大做強高新技術企業方面需要繼續深化,在落實國家、省、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方面應加大力度。二是科技創新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尤其是在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方面亟待加強。三是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需要不斷完善。四是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小,發展壓力大。從全省情況看,濟南、青島、淄博、煙臺、威海五市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80%以上,我市雖然發展較快,在全省列第8位左右,但僅占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3%左右。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對這些問題和不足,應認真研究,并采取切實措施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