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監系統2006年工作要點
決后顧之憂。建成上下協調、運轉高效、服務多方位的雙擁工作體系,深化軍地共建工作,多方位多角度地支持部隊建設,努力爭創全國雙擁模范城。二、堅持效益公平并重,發揮財稅調控作用,和諧經濟社會發展速度
把握好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關系,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所在。財稅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手段,要依照職能職責,堅持效益與公平并重,科學發揮調控作用,和諧經濟社會發展速度。
1、堅持依法治稅。圍繞財政總收入億元,增長%,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億元,國稅收入億元的預期目標,堅持依法征管,做到應收盡收,不收過頭稅,做好組織收入工作。一是推進稅收征管改革。對工業園區及部分控制行業稅收優惠政策開展專項執法檢查,推行稅收會計一級核算,采取強有力措施清理欠稅。進一步推進個體稅收“三等九級”征管辦法。進一步做好稅務公開工作,理順稅收征管秩序。加強納稅戶籍管理,嚴格發票管理。以稅收征管的理念抓好社保費的征繳工作,實現稅費“同申報、同征管、同稽查”。二是完善稅收管理。探索資源稅由收購單位(水泥企業)、鄉鎮實行代扣代繳管理辦法。對竹、木材行業實行查賬、核定、雙定相結合的多元化管理模式。進一步推進個人所得稅全員管理工作,強化對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和連年虧損企業的管理。三是提高稅收稽查水平。開展納稅評估工作,強化稅收稽查,完善《責成自查制度》和《稅務稽查約談制度》,建立《案件特性分析制度》,打擊各種抗稅欠稅行為,營造公平競爭的稅收環境。四是進一步推進稅收征管社會化。建立完善信息共享機制,規范委托代征管理,堵塞稅收漏洞。
2、科學安排支出。按照“量入為出、量力而行、收支平衡、不留缺口”的原則,區分輕重緩急,合理安排各項資金。一是保障培植財源支出,做大做強“財政蛋糕”。進一步加強對企業技改項目財政貼息資金申報和管理,加大支持科技型、環保型、勞動密集型等企業工業技改貼息支持力度。完善落實支持工業經濟發展和外貿出口的各項政策,結合實際,對相關的財政支出政策進行調整,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做大、做強、做優六六產業。及時兌現市政府鼓勵發展各項財政貼補政策,促進經濟健康快速發展。二是保障“三農”建設支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重點抓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農業工業化”政策落實、山區農民下山脫貧、經濟薄弱村辦公用房建設、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等資金的落實,以及各類農業示范基地建設、農民培訓、農村稅費改革后續工作落實。三是保障社會事業發展支出,加大教育、文化、公共衛生、社會保障投入,把有限的財力更多的用在關心社會弱勢群體,維護社會穩定、加大社會保障、社會公共需求等急需和必需支出上。
3、加強財政監管。深化預算管理體制改革,完善部門預算和綜合預算管理,硬化預算約束。按公共財政和市場化運作的要求,加快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將不屬于政府辦理的職能分離出來,減輕財政壓力。繼續抓好鄉鎮財政管理,根據鄉鎮區劃調整情況,關注鄉鎮財政運行狀況,適時進行調整完善,支持鄉鎮做大做強,加強鄉鎮財政財務管理。推進財政管理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完善財政監督體系。建立健全資金分配、撥付等管理制度,規范管理程序,以法律、法規、規章為手段來規范財政資金的使用、分配,在制度上體現財政管理的公平、公正、透明。按公共財政的要求,進一步完善財政收支監督機制,內部監督機制、會計監督機制和資金使用跟蹤檢查制度,提高資金運行效率和資金使用效益,防范財政資金運行風險。
三、堅持服務經濟職能,發揮金融推進作用,和諧金融地方發展步伐
金融是地方經濟發展的血液,地方經濟是金融發展的平臺,兩者必須和諧發展,才能實現互惠共贏的目的。金融要始終堅持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職能,充分發揮推進器的作用,地方要加大信用環境建設,改善金融發展環境,相互促進發展步伐和諧共進。
1、努力拓寬融資渠道。金融機構要發揮融資主渠道作用,千方百計吸收存款。要加強對各項存款的來源與分流渠道及變化,特別是對資金外流情況進行調查,研究組織存款的相應對策措施,提高對策措施的針對性和方向性;對投資性的資金外流,要掌握動向,引導和督促資金回流。要加強金融宣傳,增加居民金融知識,改變金融觀念,減少現金交易和現金在民間的置留量。要不斷推出金融產品,進一步改善金融服務,加大金融存款的吸引力度。要爭取上級行信貸支持,加強與省內外金融機構的合作,努力引進異地金融信貸資金。政府要發揮組織引導作用,進一步落實鼓勵引資的政策措施,結合實際包裝好項目,積極爭取國債項目資金和各渠道的補助資金,繼續組織投融資項目洽談會,引進各方資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