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培訓心得體會(精選3篇)
閱讀教學培訓心得體會 篇1
這是讀了唐江澎《培養終身閱讀者》、王棟生《讀陸精康〈考信錄〉雜感》(《語文學習》20xx年第3期)等幾篇有關閱讀的文章后,首先想到的問題。“語文課應激發學生閱讀,從而培養有終身閱讀習慣的閱讀者,這是常識。”(《培養終身閱讀者》)“讀了書,有‘底子’,對任何問題都不敢輕信,都要經過自己的思考,花點工夫,去探個究竟,這個過程,就是教師‘自立’的過程;教師這樣‘立’,才能給學生一個學的‘樣子’。”(《讀陸精康〈考信錄〉雜感》)這也是常識。
然而,身處教學一線,我深知我們的語文教學和我們這些專門教學生“讀書”的人,恰恰在做著不顧常識、違背常識的事。原因固然與應試教育及當前功利浮躁的世風和“視覺文化的興盛”、“精神消費的多樣選擇”有關。但就個人方面來說,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我們這些專門教學生“讀書”的人缺乏“獨立之精神”,對語文教學沒有“自己的價值判斷與識見”,與世浮沉,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得過且過。
閱讀——無關功利與娛樂或少關功利與娛樂的傳統紙質閱讀,離我們有多遠?身為語文教師,如果你認為除了衣食冷暖、人身安全和日常工作之外,沒有比閱讀更重要的事兒了;如果你認為閱讀是自己的職業需要,是自己生活的必需,并且付諸行動,那么,閱讀就與我們零距離。如果你認為不僅僅是衣食冷暖、人身安全和日常工作比閱讀重要,其他如喝酒,如打牌,如看電視,如上網聊天,如逛街,如唱卡拉OK……都比閱讀重要;如果你只滿足于上完每周的幾節課,只滿足于帶著學生做好那幾張練習,能考個比較高的分數,那么,閱讀就離我們很遠很遠。
——身為語文教師,閱讀本應該是我們的一種習慣,是我們的一種生活!
閱讀教學培訓心得體會 篇2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方法:如早讀制度、圖書交換制度方法一幫一制度方法等。這樣就能有序、有效地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當以上的制度、方法完善并實施一段時間以后,學生在學習上也就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教材的處理,應由過去的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這就表明教材是材料是例子。在語文教學中,可將教材內容進行歸類。分為寫人記事、寫景狀物、說明文、古詩、哲理性文章等。在教學過程中將這些類型文章的學習方法教給學生。
例如:寫人記事的文章,我讓學生按這幾步去學習,第一步,讀課文,必須要了解課文寫的是什么人、什么事;第二步,讀課文,必須要了解課文敘述順序、理清課文的脈絡;第三步,抓住文中描寫人物有關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的語句,反復讀去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感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
再例如:寫景狀物的文章,我讓學生按這幾步去學習,第一步,讀文章,了解寫了什么內容;第二步,了解寫作順序或觀察順序;第三步,再讀文,了解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點寫的;第四步,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段反復朗讀去體味感情。這樣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三、把主動權給學生。
在語文教學中,我認為教師應該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個性化活動的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給學生。
首先,主動權給學生,我認為要將讀書時間的主動權讓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讀書,不能讓讀書成為閱讀課上的形式,走過場,草草了事。那樣的讀是起不了效果的。
其次,主動權給學生,我認為應當在學生學習方法掌握的情況下,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但是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應當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有目的地去學。
特別是合作學習,除了明確學習目標外,還應當制定小組長職責。讓小組長真正成為合作的組織者、領導者、發言者。使小組學習有序、有效地開展。
四、提高閱讀興趣,拓展學生的閱讀面。
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擴展和延伸,是學生獲取精神食糧的重要途徑,小學生除了學好教材以外,再閱讀一些其他書籍,既可以豐富詞語,又可以廣泛的學習語言表達方法,提高讀寫能力,養成自學的習慣。
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呢?可組織生動活潑的讀書活動,有利于促進課外閱讀深入持久地開展。如:開展讀書競賽活動,看誰讀的書多;舉行故事會,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鞏固加深對課外讀物的理解;舉行讀書心得交流會,談體會,談收獲,相互啟發;還可以舉行詩歌朗誦會等活動。通過這些檢查讀書效果。
檢查后,認真總結,表揚認真閱讀的學生,鼓勵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閱讀教學培訓心得體會 篇3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制定的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教師正確領會閱讀教學的要求,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我認為做好小學低年級閱讀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注重朗讀,通過朗讀來培養學生自主感悟、理解課文的能力。
新的《課標》在各階段目標的閱讀要求中均有“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語文教學課堂充滿活力,同時還可以發展學生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通過課堂上的朗讀,學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學到了閱讀的方法。
講解和朗讀是閱讀課教學的兩大板塊,徐世英先生就講解和閱讀做出了很好的詮釋,他說:“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是推平,朗讀是融貫、顯現;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賦給作品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所以在進行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應該非常注重朗讀的指導。在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感情。這種感情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讀書的過程中自悟、自得的。在教學中。應盡量避免單調枯燥的技術性指導,引導學生入境入情,使學生充分體會到課文的情感因素,并在動情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表達出自己體會到的情感。
二、運用好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宗旨。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的特點來進行,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是學習的第一步,學生在學習中首先要主動地進入到學習情境中來,這樣就要求授課教師發揮好引領作用,使學生樂學、好學;合作是學習第二步,在遇到學習中的困難之處,就可以采用這種學習方法,可以有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小組合作等等多種形式,不要只拘泥于一種陳腐不變的模式;探究是學習的更高一層,這是對學習中的某一問題進行有目的的研究學習。能有效地利用好這三步學習方法將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
通過朗讀,學生已經對課文有了整體上的感知,在領悟文章內容這一階段就應采用形式多樣的學習方式,放開手,讓學生進入到學習狀態中去,使學生對課文有深一層的領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閱讀的課堂上,教師不能一味地教給學生知識,要允許學生質疑、提問,體現其自主學習的能動性。能獨立完成的知識盡可能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不要給過多的指導;不能獨立完成的內容,可以通過合作來解決,加之教師的適時指導來完成。這樣既改變可以往課堂學習方式單一、沉悶的弊端,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放松心情,在愉悅的環境中進行領悟。但在這一階段一定要注意:合作不只是簡單的幾次討論學習就算完成,有研究就要給學生展示的機會,不要研而無果。
三、通過閱讀教學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
語文課就是學生學習語言的課,學生正是通過閱讀課文,學會讀書,學會作文。在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應該以詞句為重點,可以借助表演、實物、動作,聯系上下文來理解詞句的意思。對于那些比較優美的詞句可以鼓勵學生背下來。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詞語積累,還為今后的寫作文,寫日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新課改的“注提”教材在低年級段所選擇的閱讀課文多數是語句通順流暢的課文,或者是童話,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所以對一些語句優美的課文,在教學時就可以讓學生多讀,讀后嘗試背誦。低年級的孩子的記憶力還是非常好的,有時都會出乎的你的意料。要充分利用好學生這個年齡段的特點,為學生今后的語文修養打好堅實的基礎。在教學實踐中當遇到比較優美的篇章句段時,我就嘗試讓學生背誦,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多數學生在寫小作文時就會經常用上以前學過的詞語和優美的句子,書本知識就慢慢地變成了自己的知識積累了。新的教師應該有新的理念,明確教師應該是教會學生如何進行學習,只有學會學習,才能應用自己的知識解決問題。
閱讀課的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頭戲,只有做好閱讀課的教學才能更好的進行其他語文素養的培養。在實際操作中,還會有更多好的辦法,只要有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和學習語文能力的提高,我們不妨都可以進行一下嘗試和運用,更好的來進行語文閱讀課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