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鄉村振興情況報告(精選3篇)
助力鄉村振興情況報告 篇1
20xx年,市科技局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工作部署,強化組織領導,結合科技部門實際,細化工作舉措,會同市鄉村振興局制定并下發了《六安市科技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實施方案》等文件,推進工作落實,努力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中展現新作為。現將有關工作總結如下:
一、科技賦能,為產業振興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一是實施鄉村振興科技項目。圍繞推進實施“138+N”工程、農業提質增效“6969”工程以及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引導和支持農業企業與省內外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申報省重點研發項目和省科技重大專項,開展農業關鍵技術攻關及成果轉化示范。全年共爭取各類鄉村振興科技項目24個,爭取省財政資金695萬元,其中省科技重大專項、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中央引導地方專項項目各4個,縣級鄉村振興項目12個。
二是創建農業科技創新平臺。推動六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以下簡稱園區)轉型升級,六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轉型升級規劃已通過專家論證。在20xx年在科技部組織的第七批77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綜合評估中名列前茅,成為全國15家獲得優秀等次的園區之一。
在省科技廳組織的20xx年度績效評價中獲優秀等次。推進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創建工作,霍邱、金寨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獲省科技廳批準創建。截止當前,全市共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1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4家、省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27家。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平臺提質增效。組織開展農業科技創新平臺績效評價,促進更好發揮平臺科技引領和示范功能。
二、集聚人才,為農業創新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打造科技特派員隊伍。20xx年從高校院所、事業單位、返鄉創業大學生及農村科技能人中選派科技特派員1342人。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引導科技特派員到農村一線開展創新創業,如結合農時,開展服務春耕生產等科技服務。
對科技特派員結對服務貧困村工作進行拓展,在前兩年開展科技特派員結對幫扶貧困村工作的基礎上,繼續選派一批科技特派員赴行政村開展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建立激效評價機制,科技特派員優秀指標80%用于獎勵結對服務貧困村(出列村)的科技特派員,共表彰優秀科技特派員174名。
二是實施“三區”人才計劃。根據受援縣區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創新發展技術需求,本年度從高校院所中級以上職稱人員中選派“三區”科技人才90人,其中專家教授60人,市內選派31人,市外選派59人。選派的三區科技人才與派出單位、服務村以及縣區科技管理部門簽訂了四方選派協議,明確服務內容、幫扶目標、服務方式及服務期限。分赴6個縣區,結對服務行政村192個。同時從授援地選派工作突出、表現優秀的科技人員和科技特派員等鄉土人才12名,送到安徽農業大學進行技術培訓。
三、壓實責任,扎實做好結對幫扶工作
市科技局結對幫扶金安區城北鄉瓦屋臺村,今年以來,市局黨組認真落實“雙包”定點幫扶主體責任。選優配強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不定期聽取駐村工作隊匯報,研究定點幫扶有關問題。聯合金安區交通局、瓦屋臺村組建黨建聯盟。市局領導班子成員多次深入結對幫扶村幫扶戶走訪調研,機關黨支部14名黨員堅持定期走訪結對戶,宣講有關政策,力所能及地幫助解決生產、生活方面的困難。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實施《城北鄉瓦屋臺村三年幫扶工作規劃(20xx-20__年)》和《20xx年瓦屋臺工作隊駐村幫扶計劃》。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堅持科技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組織實施《六安市科技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實施方案》,推進鄉村振興科技項目研發、引進和推廣一批農業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推動農業高質高效。推深做實科技特派員結對服務行政村工作,引導各類主體參與鄉村振興,總結提煉一批可復制的創新創業新模式。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促進企業與高校院所深度融合,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二是深化“兩包”工作。強化黨建引領,發揮黨建聯盟作用,深入開展組織聯建、黨員聯育、活動聯搞、資源聯用、服務聯做的“五聯創建”工作,大力推進實施“八項行動”,著力提升基層黨組織治理能力、治理水平和引領保障用。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研究駐村、定點幫扶和結對共建工作,協調村務、處理問題。強化科技幫扶,力求從政策、項目、人才、信息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助力鄉村振興情況報告 篇2
20xx年,我區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工作在省市科技部門的精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在區委區政府的有力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科技創新驅動鄉村振興戰略,以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為抓手,加速農業創新平臺建設,強化科技項目實施管理,充分發揮鄉村振興科技支撐作用。現將工作進展情況匯報如下:
一、政策制度落實情況(自評20分)
(一)政策制定。
及時調整了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將科技主管部門納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研究出臺了《六安市葉集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施方案》《六安市葉集區科技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實施方案》等文件,明確了科技支撐鄉村振興工作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等。認真落實《安徽省推進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五年行動計劃(20xx-20__年)》、《安徽省科技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實施方案》、《安徽省科技廳等七部門關于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精神,結合葉集區實際,制定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科技特派員結對服務行政村工作方案》等。
(二)工作機制。
葉集區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建立了責任落實機制、調度約談機制、工作報告機制、信息報送機制、督查考核機制、溝通協通機制、調研指導機制等七項機制,將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納入其中,同部署、同考核。區科技部門每月對照全區鄉村振興擂臺賽評分細則對各鄉鎮街打分,鄉鎮街也對包括科技部門在內的區直部門打分,評分結果都作為年度考核重要依據。
(三)經費投入。
根據《六安市葉集區創新驅動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關于進一步推進科技特派員結對服務行政村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確包括區級配套資金在內的各級科技創新資金都對農業平臺創建、科技人才培養與引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給予扶持。全年已兌現“三區”人才工作經費及服務已脫貧貧困村科技特派員補助經費34.84萬元、省級工作站補助經費9.6萬元、優秀科技特派員等獎補資金27.1萬元,其中區配套資金16.26萬元。
二、重點工作完成情況(自評70分)
(一)科技特派員服務行政村(自評40分)。
一是科技特派員選派工作。根據個人自愿、單位推薦、鄉鎮街初審、主管部門審核,擇優選拔推薦市級科技特派員30人,調整13人,目前我區擁有市級科技特派員136人。積極與皖西學院、安徽省農科院、安徽大學等高校院所對接,聘請15位“三區”人才專家對接行政村,為村級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二是完成科技特派員服務行政村全覆蓋。按照市科技局《關于進一步推進科技特派員結對服務行政村有關工作通知》文件要求,積極選派科技特派員對接行政村,幫扶村主導產業發展。已實現63個科技特派員結對服務70個行政村全覆蓋。
三是加強對科技特派員考核考評。制訂并印發了《葉集區科技特派員結對服務行政村工作方案》,方案明確科技特派員服務行政村經費標準,經費使用與服務行政村實績相掛鉤。科技特派員按要求不定期走訪指導企業及農戶,每月不低于4次, “三區”人才專家每年入企指導不少于4次。嚴格按資金申報流程補助經費,20xx-20__年服務貧困村的科技特派員憑走訪記錄、培訓計劃、資料及活動照片、工作總結等材料申報相關經費補助。
四是幫扶績效。“三區”人才專家服務6個鄉鎮街30個行政村,引進新品種12個,推廣新技術23 個,舉辦培訓33場次,培養基層技術骨干144人,培訓農民1172人次。科技特派員在開展創業行動中,已幫扶59戶產業大戶,輻射帶動3000余戶農戶,實現農戶年均增收4500元左右。
皖西學院夏倫斌教授在種養結合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方面頗有研究,指導葉集區姚李鎮龍鳳村的新型農民陳柏文以“公司+合作社+科研機構+基地+農戶”的融合創新發展模式,著力發展有機稻蝦米、地方黑毛豬、皖西白鵝等種養產業,走“黑毛豬-糞肥-有機稻蝦米”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之路,目前建立有機水稻基地1200多畝、年出欄150多頭黑毛豬和20xx多只皖西白鵝,注冊了“徽農情”商標,帶動周邊40多戶農民增收致富,戶均增收6000多元,實現生態保護和農民增收雙豐收。
(二)推進創新型縣市建設,加強農業科技園區、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等農業領域創新平臺載體管理(自評15分)
1.六安市葉集區不屬于創新型縣市建設考核范圍。
2.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與管理。
一是指導鄉鎮街農業經濟實體,加速創建農業科技創新平臺。精準對接引導有基礎建設好、產業有優勢、有科技創新的企業,爭創省市級農業科技創新平臺。20xx年培育農業科技創新平臺18家,3家企業申報省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目前,全區省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3個,市級農業科技專家大院21家,市級科技特派員創業鏈工作站7家,市級農業科技園區5家。
二是農業科技創新平臺管理。組織人員每季度走訪調研農業科技創新平臺運營和創新情況。指導平臺開展技術培訓、新品種培育與引進、技術研發與創新、項目申報和平臺提升等工作。每年對平臺進行實績考核,優秀等次逐級推薦,對名存實亡的平臺進行摘牌取締,不再享有政策支持。
(三)加強鄉村振興科技項目實施與管理(自評15分)。
項目計劃下達后,均按企業(經營主體)申報、鄉鎮街推薦、區科技主管部門初審、市科技局審批。項目在實施期間,市區科技部門定期走訪企業,調研項目進展情況,協調解決項目問題,確保項目正常實施。20xx年,我區申報實施鄉村振興科技項目3個,省支持資金75萬元,企業配套資金 735萬元。
其中,安徽華雋羽絨制品有限公司與安徽工程大學研發項目《新型超低浴比浸淋式羽絨智能水洗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 》,省支持資金20萬元,企業自籌資金460萬元。安徽省農科院園藝所與葉集區堰灣果木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的鄉村振興項目《油桃優質高效栽培關鍵技術集成應用與示范推廣》,項目總投資50萬元,省財政支持金額15萬元,以上兩項目均已進入實施環節;安徽中至信家居有限公司在研項目《現代木材家具高效一體化綠色生產裝備研發與產業化》,已完成安徽省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資金項目備案工作。
項目總投資280萬元,省支持資金40萬元。成功驗收六安市葉集區源鑫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承擔的科技扶貧項目《羅氏沼蝦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應用與推廣》。
三、日常工作評價(10分)
交辦工作落實情況。嚴格按照省市科技部門工作部署,認真完成日常科技服務工作,做好科技特派員培育遴選、調整、走訪調研科技特派員對接行政村及創業行動、績效評價及先進事跡推報工作;做好項目申報與實施驗收、平臺創建與管理、評估選優、淘汰取締等工作;做好產學研合作、技術研究與推廣、科技培訓與宣傳等工作。整個檢測調研未發現相關問題,無需提供相關整改材料。
四、加減分項(自評5分)
葉集區高度重視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宣傳工作,在省市區網站及省內主流媒體共發表20余篇專題報道。
其中《凝聚科技力量,匯聚鄉村振興新動能》、《六安市葉集區農業科技發展呈良好態勢》、《安徽省農業專家赴葉集區指導果樹示范基地建設》等4篇報道,在安徽經濟網、中安在線、安徽科技報等省級主流官方媒體上轉載分享。
助力鄉村振興情況報告 篇3
根據市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要求,市科技局對20xx年承擔的“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重點工作任務進展情況進行認真總結,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市科技局根據我市產業發展需求,20xx年,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主線,以全面提升發展質量為導向,依托科技特派員服務平臺,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美化等工作重點,積極探索科技人才服務農業農村發展的新途徑、新方法。創新科技特派員工作機制。
把科技特派員聯系協調工作直接延伸到農村基層,形成區鄉一體、上下聯動、左右貫通的組織管理體系。全市科技特派員實施科技開發項目82個,推廣新技術新品種120個,創辦企業28個,43名科技特派員獲得了績效獎勵,兌現獎勵資金38400元。
科技特派員通過提供咨詢、技術服務、項目領銜等模式,服務農民17265戶,其中16585戶農戶實現增收,發放科普資料18000份,有效帶動188戶貧困戶脫貧。積極實施“三區”人才計劃。堅持分級負責,按照“分配指標—選派到位—開展服務—考核驗收—總結評價”程序選派科技人員開展服務。經過實踐與探索,初步形成了“選派人員+龍頭企業+基地”、“選派人員+農業協會(基地)+農戶”、“選派人員+家庭農場+農戶”等工作模式,有效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推動了農業結構調整,帶動了鄉村經濟發展。
二、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
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高校院所的人才、項目、成果等優勢,創建國家級星創天地、省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等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20xx年,10家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獲得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項目150萬元資金支持,2家星創天地獲科技部備案。我市現有國家級、省級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17家。其中國家級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各1家,國家級星創天地4家,省科技特派員工作站11家。
三、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投入保障機制建設。
根據市政府《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兩個中心”建設的若干政策意見》精神,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發揮農業科技引領作用,促進鄉村戰略實施。20xx年,我市3家農業企業獲省級重大專項、省重點研發項目立項,共獲資金支持500萬。1家國家級星創天地獲100萬政策兌現。對全市科技特派員開展績效評價,對優秀科技特派員給予獎勵。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通過科技特派員、“三區”人才的示范,帶動一批農民轉型升級為農村實用人才,形成富有層次、結構合理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同時,還要積極引進外來人才,循序漸進,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生產、愛農村工作的有長遠規劃戰略型眼光人才加入到鄉村振興的隊伍中來,才能更好更快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