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的傳說故事(精選4篇)
清明節(jié)的傳說故事 篇1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fā)現(xiàn)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fā)現(xiàn)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fā)現(xiàn)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
清明節(jié)的傳說故事 篇2
傳說春秋時代,晉國(今山西省)國君晉獻公有五個兒子,他們是:申生、重耳、夷吾、奚齊、卓子。申生是晉獻公第一夫人生的,被立為太子。晉獻公的后夫人儷姬為了讓自己生的兒子美開當太子,陰謀害死了太子申生。
為了避免后母驪姬的迫害,公子重耳、夷吾分別逃往國外。晉國賢臣介子推(又叫介之推)等不畏艱難困苦,一直跟隨重耳過流亡生活。
有一年,重耳在斷伙絕糧的流亡生活中生了大病,貧病文加,使他十分困苦。為了給重病體弱的重耳增添營養(yǎng),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來煮成肉湯給重耳吃,使他恢復了健康。
晉獻公病死后,他的幾個兒子為爭奪王位,而同室操戈,重耳在狄國、齊國、秦國流亡十九年后,在秦國國君穆公的幫助下,興戎起釁,打敗了已當上晉國國君的公子圍(重耳的異母兄弟),得立為晉國國君,史稱晉文公。
重耳當上了國君之后,對跟隨他流亡過的人都按功封官行賞。可是,唯獨把對他有特殊幫助的介子推忘記了。介子推十分傷心,決心不再見重耳。他背著年邁的母親,到家鄉(xiāng)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隱居去了。
介子推的手下人知道了代抱不平,在宮門上貼了一張無名帖,上面寫著:"有一條龍,奔西逃東;好幾條蛇,幫它成功。龍飛上天,蛇鉆進洞;剩下一條,流落山中。
"晉文公看了恍然大悟,他回想起在流亡國外期間,介子推對自己忠心耿耿,如今做了國君忘記了對他獎賞,心里大力不安。接著,重耳趕緊派人找介子推。
不久,差人稟報:介子推已進綿山隱居了。深感慚愧的晉文公親自帶人去綿山尋找,然而介子推卻避而不見。晉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個大孝子,他根據別人的建議,火燒綿山,留出一條小道,想趁林中起火后,介于推母子定會出山避火的。
可是,一連燒了三夭三夜,數十里森林被火燒為焦土,仍未見介子推母子的人影。大火熄滅之后,人們發(fā)現(xiàn)他母子雙雙抱莊一棵大樹燒死了。晉文公對此內疚于心,十分惋惜,便下令把介子椎母子葬于綿山,改綿山為介山,并修建子推祠堂。后人又把界休縣改為介休縣。
介子推死的時候,正值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因為他是火饒死的,晉國人為了紀念他,就在他逝世那天不舉煙火,進冷食,后來,人們又干脆把它定為"寒食節(jié)"。到了唐朝時,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合并,寒食禁火習俗逐漸消失。
清明節(jié)的來歷正是感恩,我們清明節(jié)上墳祭祀先祖,就是沿襲這種感恩的精神。然而,中國的清明節(jié)對感恩,好像專注了那些死去的先人,卻沒有對活著的,對自己有恩的人,似乎將更多、更重要的感恩淡化了。
一個充滿感恩的社會,明了自己艱難的民族,明白恩惠的個人才能珍惜現(xiàn)實,珍視歷史,敬重別人,敬畏公德。
感恩節(jié),在中國就是清明節(jié),我們在感恩逝去的歷史和人的同時,更應該感恩那些有益于我們生存和發(fā)展的人。
清明節(jié)的傳說故事 篇3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jié)”之說,相傳起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后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綿山景區(qū)景點之一:母子石像寒食節(jié),宋后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jié)”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饑”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所在地原叫“定陽”,被晉文公更名為“介休”,意為介子推休息之地。現(xiàn)綿山已由當地人民開發(fā)為旅游景區(qū),其中一重要景點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為當地人民效忠兩全的人物的代表。
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jié)。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jié)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jié)前一天寒食節(jié)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fā)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清明節(jié)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jié),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為樂,仕女云集,踏青之風也極盛關于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的傳說故事 篇4
聽說在很早以前,有一個十分殘暴的國王,不擇手段欺壓百姓、殘害良民。人們對國王的殘酷統(tǒng)治恨之入骨,紛紛起來反抗。
國王得到消息后,想把所有反抗的人不管男女老少,統(tǒng)統(tǒng)殺掉。他派出一名大將暗暗查訪,若有謀反之意的就在大門上打暗號,如是擁護國王的就在門上插上柳條,等國王帶著大隊人馬來,把門上沒插柳條的人家全部殺掉。
經這位大將四處查訪,得知除了那些貪官污吏地主惡霸外,全都是反抗國王的人。怎么辦呢?成千上萬的勞苦大眾將遭殘害!他決定設法相救這些受苦受難的平民百姓,便趁夜深人靜悄悄出城,來到幾個好友家,把此事詳細說了一遍。
大家被這突如其來的臨頭大難嚇得目瞪口呆,個個盯著這位將軍。將軍說:“我們必須在清明節(jié)之前辦完此事,千萬要保密,否則后果難以設想……”大家即刻動身,連夜分頭行動。
清明節(jié)這天,國王的大隊人馬開拔出城,每村每寨,挨家挨戶進行搜查,結果只有幾家門上沒插柳條,便沖進去殺得個雞犬不留。他們哪想得到,這幾家正是國王的親朋好友、地方上的贓官惡霸。
事后,國王知道所殺掉的都是自己最親信的人,氣急敗壞地令人把這位將軍抓來。將軍當著眾大臣的面,痛罵國王昏庸無道,殘害臣民,有愧于先祖……最后奪過侍衛(wèi)手中的刀割頸自刎了。
埋葬將軍這天,成千上萬的百姓,用手捧著泥土,撒在將軍尸上,把將軍的墳埋得像座山。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這位將軍,每到清明節(jié)都要上祖墳,插柳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