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常識是什么(精選3篇)
立秋常識是什么 篇1
古代分立秋為三候:“初侯涼風至”,立秋后,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的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三侯寒蟬鳴”,這時候的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一候為5天,立秋15天,逐漸變涼。變涼是氣候趨勢,根據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許處在氣候偏冷周期時,就有這種情況。
立秋節氣預示著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秋天就要來臨。當立秋到來時,我國很多地方仍然處在炎熱的夏季之中。立秋后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氣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早晚溫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當然,由于全國各地氣候不同,秋季真正開始時間也不一致。
在現實中,秋季開始的劃分有幾種:在二十四節氣中以四立中的立秋為秋季的開始;在天文學上根據地球繞太陽的公轉軌道把“秋分”作為秋季的開始;在氣候統計上,因一般以1月為最冷月,7月為最熱月,故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的開始;在日平均氣溫上,把連續5天,每日日平均氣溫在≤22℃~≥10℃時,首日作為秋季開始的日期。
由于我國各地的地理位置的南北差異、地表以及海拔高度的差異太大,不可能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秋天。
立秋日對農民朋友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的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此外,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秋前北風秋后雨;秋后北風干河底”的說法。也就是說,農歷七月立秋,五谷可望豐收,如果立秋日在農歷六月,則五谷不熟還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風,立秋后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風,則本年冬天可能會發生干旱。
立秋常識是什么 篇2
根據氣候平均溫度劃分季節的標準,必須是連續5天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這樣的標準,江淮地區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進入秋天。立秋后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雖有“秋老虎”的余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日較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此外,秋的含義,還有莊稼快成熟的意思。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將開始操練士兵,以保家衛國。另外,不論朝廷還是民間,在立秋收成之后,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謝上蒼與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則嘗試新收成的米谷,以慶祝。
秋季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以在冬季到來時,減少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秋季進補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補胃的蓮子、山藥、扁豆等。秋季出現口感唇焦等“秋燥癥”的氣候,應選用滋養潤燥、益中補氣的食品,這類食品有銀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補益作用。
立秋立秋以后氣溫由熱轉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欲開始增加。因此,可根據秋季的特點來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并為越冬做準備。秋季氣候干燥,夜晚雖然涼爽,但白天氣候仍較高,所以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為主,可選用芝麻、蜂蜜、銀耳、乳品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氣中濕度小,皮膚容易干燥。因此,在整個秋季都應重視機體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
還有,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于“立秋”時,一般可種植下列蔬果:
1.南部:高麗菜、長年菜、番薯。
2.北部:高麗菜、花椰菜、茄子、芹菜、烏豆、白豆、蔥。
3.中部:番茄、茄子、芹菜、芥藍菜。
可捕獲下列魚類:
目吼、卓鯤、鱘魚、龍尖、沙魚等。
立秋常識是什么 篇3
學術界普遍認為中秋節肇始于中唐,依據是中唐開始出現了大量的文人賞月玩月詩。唐代的科舉制讓大量文人有機會通過考試進入朝廷為官,隨之而來的,是為了科舉考試和被舉薦機會而產生的文人遷徙大潮。他們背井離鄉,聚集在長安、洛陽、揚州等地,努力擴大自己的社交圈,期待著命運的垂青。玄宗八月十五游月宮的仙話在社會上開始傳播后,文人們發現中秋滿月最適宜“玩”,這一方面是為了附會“月宮仙境”,另一方面也是借賞月來抒發自身的人生境遇。于是以八月十五為時間點的“玩月詩”井噴似地出現了。
從詩歌來看,賞月詩描述的場景多在塞外或異鄉、或獨酌或與兩三同僚、知己賞月;內容除了對月夜景色的狀摹、由明月普照而生發出的旅愁閨怨,還有月宮中的兔、蟾蜍、姮娥,吳剛,和對月宮仙境的遐想。唐代的中秋玩月詩歌的詩境通常是比較清冷的,如“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李樸《中秋》)更是襯托出一種不同于人間的別樣氛圍。中秋在肇始之初就融合了自然與個體在時代的命運,賞月詩更是文人們經驗世界的心靈化,“秋月”是那些在人生道路上忍受巨大孤獨和寂寞的文人們寄托情懷苦悶的情感對象物,而月宮的美好傳說,飄渺的仙境,長生的象征,又象征著文人的“詩意”審美和對功成名就的“圓滿”人生境界的追求。在開放而氣象萬千的唐代,人人都希望建功立業,但是個體在大時代中的命運卻難以把握和捉摸,中秋成為特殊時間節點下的文人們安頓精神、寄托人生理想的物象認同空間。
宋代,中秋習俗已經廣泛滲透在社會各個階層。商業城市崛起,市民階層形成,傳統人文臻于成熟,人本追求凸顯,“閑”與“適”,對于宋人來說,既是藝術境界,也是人生境界。宋太宗年間,皇上正式下令以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因此宋代的中秋,不同于唐代的“清冷”,《東京夢華錄》卷言:“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云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生動地描繪了北宋時期開封市民中秋之夜賞月的熱鬧情景。從皇宮貴族到普通市民,自成人到孩童,通宵達旦,整個社會都沉浸在中秋夜的狂歡之中。宋代商品經濟繁榮,社會財富增加,較之前的傳統儒家“嗜欲眾而民躁”和“養心莫善于寡欲”形成的拘謹、簡樸、素樸的民風發生了轉變,特別是“重利趨商”啟動了人的本性欲求中所固有的、久遭禁錮的享樂欲望。這樣恣意尋樂之風不獨為富貴之家所獨享,“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中秋節日賞月的全民狂歡,“秋月”成為民眾在一年辛苦勞作后,通過消費,慶祝豐收宣泄的正規渠道,形成了民眾社會生活中的功能性認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