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相關(guān)農(nóng)諺(精選5篇)
大寒相關(guān)農(nóng)諺 篇1
1. 能叫囤尖省,不叫囤底空。
2. 家里有個節(jié)約手,一年吃穿不用愁。
3. 不會省著,窟窿等著。
4. 有錢常想無錢日,莫到無時思有時。
5. 燕子銜泥壘大窩。
6. 一年不吸煙,省個大黃犍。
7. 一天省一把,十年買匹馬。一天節(jié)省一根線,十年能織一匹絹。
8. 平常不喝酒,零錢手里有。
9. 勤掃院子清地皮,三年能買一頭驢。
10. 一天節(jié)省一兩糧,十年要用囤來量。
11. 院內(nèi)院外打掃凈,過好年來講衛(wèi)生。
12. 鄉(xiāng)富村富家富共走致富路,山收水收田收同唱豐收歌。
13. 農(nóng)林牧副漁五業(yè)并舉,東西南北中四方繁榮。
14. 光增產(chǎn),不節(jié)約,等于買了無底鍋。
15. 光增產(chǎn),不節(jié)省,好像口袋有窟窿。
16. 勞動吃飽飯,挨餓是懶漢。
17. 奔小康勤勞致富,家家都有小金庫。
18. 人勤搬倒山,人懶板凳也坐彎。
19. 懶牛屎尿多,懶人明天多。
20. 早起三日頂一工,早起三年頂一冬。
21. 靠天越靠越荒,靠手糧食滿倉。
22. 靠天吃飯餓斷腸,雙手勤勞糧滿倉。
23. 多逛地頭,少逛街頭。
24. 十個懶漢九個饞,有事沒事把親串。
25. 吃飯穿衣看家底,推車擔擔憑力氣。
大寒相關(guān)農(nóng)諺 篇2
1. 量體裁衣,看鍋吃飯。
2. 夏不勞動秋無收,冬不節(jié)約春要愁。
3. 興家好比肩挑土,敗家猶如浪淘沙。
4. 打長譜,算細帳,過日子,不上當。
5. 能掐會算,錢糧不斷。
6. 細水長流,吃穿不愁。
7. 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
8. 節(jié)約要從入倉起,船到江心補漏遲。
9. 小寒大寒,殺豬過年(春節(jié))。
10. 過了大寒,又是一年(農(nóng)歷)。
11. 小寒大寒凍成一團。
12. 該冷不冷,不成年景。
13. 大寒到頂點,日后天漸暖。
14. 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后天漸暖。
15.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凍不死的蒜,干不死的蔥。
16. 歡歡喜喜過新年,莫忘護林看果園。
17. 春節(jié)前后鬧嚷嚷,大棚瓜菜不能忘。
18. 禽舍豬圈牲口棚,加強護理莫放松。
19. 春節(jié)前后少農(nóng)活,莫忘魚塘常巡邏。
20. 大寒過年,總結(jié)經(jīng)驗。
21. 節(jié)前節(jié)后多商量,想法再把臺階上。
22. 節(jié)約過新年,不能狂花錢。
23. 年好過,春難熬,盤算好了難不著。
24. 好過的年,難過的春。
25. 日子要過好,一勤二節(jié)約。
26. 勤是井泉水,儉是聚寶盆。
大寒相關(guān)農(nóng)諺 篇3
在河北省邯鄲一帶民間,流傳著關(guān)于過春節(jié)的神話故事。
過春節(jié),俗稱過年,是人們重視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人們過春節(jié)貼對聯(lián),橫聯(lián)往往寫著“行夏之時”四個字。中國的農(nóng)歷,是從夏朝開始的,所以又叫夏歷。
傳說,夏王治世,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人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日子過得可好哩!可是后來,不知過了多少年,也不知到了哪個朝代,世上亂起來了。天有時候旱,有時候澇,有時刮大風(fēng),有時下大雨。人有的窮了,有的富了,有的成了財主,有的成了奴隸。
那時期,村里有戶財主,家里雇著幾個覓漢(即長工)。一天,吃過晚飯,人們祭灶神。小覓漢見了,便悄悄地跪在灶王爺跟前禱告說:“灶王灶王顯顯靈,天陰了不要晴,黑了不要明;大小給個病,可別要了命。”不想,這話剛好叫財主聽到了。等小覓漢走后,財主也跪在灶王跟前禱告說:“灶王灶王顯顯靈,天陰了就暗,黑了就明;要病叫他閑時病,忙時不誤做營生!
當時,灶王爺正在打瞌睡。沒有聽清楚;迷迷糊糊記得 “陰、晴、雨、風(fēng)、病、痛……”幾個字,便牢牢記在心上。
說話間,一年過去了,臘月二十三的晚上,各路神仙都要上天,朝見玉皇大帝,灶王爺當然也去了。他比誰去得都早,因為他心里一直惦記著財主和小覓漢禱告的事。見過玉帝,二話沒說便奏道:“玉帝陛下,小神有一事申奏,眼下人間陰陽錯亂,風(fēng)雨成災(zāi),人們無法生存,應(yīng)該趕快派一位大神前去治理……”
玉帝聽了,不禁大吃一驚:“此話當真?”“當真。”“不假?”“不假!庇谑,玉皇大帝連忙降下一道御旨:要派一位大神當職,去管理民間的衣食住行。御旨一下,各位神仙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肯接旨。
這時候。忽聽南天門外,一聲吆喝:“諸神退后,這差事我干啦!”抬頭看時,只見是一位光頭頂,胖乎乎,腆著個大肚子,瞇縫著一雙眼,笑哈哈的尊神——彌勒佛。這彌勒佛心胸寬,度量大,整天在南天門外觀賞風(fēng)景,也覺得無聊,正想給人們辦點好事,便自動擔當了這一重任。
卻說這彌勒佛來到人間,第一件事就是讓人們過一個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于是,人們便遵照他的意愿,逢集上會辦年貨,實打?qū)嵉孛﹂_了。彌勒佛還具體規(guī)定: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買東西;二十八,把豬殺;二十九,打黃酒;三十,吃扁食…………。同時,要把各路神仙都請到,香箔紙錁,準備齊全。到了初一,也就是新年的頭一天,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穿戴整齊,相互祝賀,盡情吃喝玩樂。同時,還要走親訪友,上墳祭祖……
這樣一來,人間真的太平無事了。玉皇大帝撥開云頭,俯視人間,一片歡樂景象,心里自然高興。這樣又過了幾天,到了初五,天剛蒙蒙亮,忽然傳來一陣吵吵聲。原來是姜太公的老婆(人們稱她為臟神,專管茅房,糞土),正在跟大肚子彌勒佛吵架呢。
原來,大年三十,人們請神時,把臟神給忘了。她氣不過,便找彌勒佛鬧事。彌勒佛滿臉堆笑,就是不答腔。這臟神氣得捶胸頓足,七竅生煙。眼看事情要鬧大了,彌勒佛才開口說:“這樣吧!今天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這就是“破五”的來歷。
不想,這幾聲炮傳到天宮,玉皇大帝正在那里下棋,聽到炮響,以為人間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財神到人間察看。財神是天上主管金銀財寶的神。他來到人間一看,到處都是香箔紙錁,高興得就忘了回去了。
玉皇大帝又派倉官下凡、倉官是專管倉庫的神。他看到家家戶戶堆滿了饅頭供香,也不愿回天了。
玉帝又派了幾位神仙下凡,仍然沒有回音。說著時間已經(jīng)過去半個月了,玉皇大帝的棋也下完了。他忽然想起派下去的幾位神仙都沒有回來,便親自到人間察看。當他看到人們穿得新嶄嶄的;吃著大米白面加肉菜,啥活也不干,心里十分生氣,便召來彌勒佛喝道:“我叫你掌管民間諸事,誰叫你盡讓人們吃好的,穿好的,不于活?”彌勒佛笑嘻嘻地說:“陛下息怒,你要我管人們的吃穿住行,可并沒有叫我讓人們干活呀!”一句話,說得玉帝閉口無言。玉帝一想,也對,既然已經(jīng)這么辦了,那一年也只能有此一次,開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所以,從那以后便留下了舊例,一年有一次春節(jié)。
打那以后,彌勒佛再不能回南天門了。直到今天,在一些寺院里,還留著他的塑像。人們說,這事不能全怪彌勒佛,他畢竟是想給人們辦好事。所以,人們照常為他上香。
大寒相關(guān)農(nóng)諺 篇5
老師們、同學(xué)們:
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準時收聽雛鷹之聲,今天的廣播主題是《珍惜和平 捍衛(wèi)和平》。我是播音員( )。
9月21日是“國際和平日” ,在聯(lián)合國的會徽上畫著和平鴿和金色的橄欖枝,它們都代表著和平,象征著和平,但你們知道它的來歷嗎?《新約全書》里有這么一個故事:
一天,上帝告訴諾亞:洪水快來了,諾亞趕緊和他的兒子造了一艘大船,叫做方舟。當洪水漫來的時候,諾亞一家登上了方舟,而且把許許多多動物也帶上了船,方舟在波濤洶涌的水上飄蕩了好些日子。終于雨停了,諾亞放出鴿子打探情報,不久,鴿子飛回來了,嘴里銜了一片新摘下來的橄欖枝葉,諾亞知道洪水已開始退去,平安就要來到。從此,人們就用鴿子和橄欖枝來象征和平。
神話寄托了人們茶余飯后的無盡遐思,但渴望和平確實是全世界人民的美好心愿,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和平,我們的生活也需要和平,可是,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現(xiàn)在,我們生活的世界并不安寧,令人關(guān)注的“南海爭端”,形勢嚴峻的“釣魚島事件”正在侵犯著中國的領(lǐng)土和尊嚴,破壞著世界的和平和穩(wěn)定。
那么,怎么才能和平?怎么才能捍衛(wèi)和平?這個重擔無疑落在我們這一代人肩上。二十一世紀,中國青少年的心愿和責任,就是讓人民幸福,讓世界和平。
愛和平首先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生在福中要知福;愛和平,還要好好學(xué)習(xí),掌握本領(lǐng),只有實力強大,才能捍衛(wèi)和平。讓我們向全世界許下我們美好的心愿:我們熱愛和平,渴望和平,我們反對霸權(quán)主義,反對侵略戰(zhàn)爭,反對破壞安定團結(jié)的一切活動,愿和平鴿銜著橄欖枝永遠翱翔在碧空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