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最好的教養(通用3篇)
生活是最好的教養 篇1
前幾天有個妞和我吐槽,說單位組織旅游,她負責訂票,讓同事們把身份證號碼發她微信。結果刷刷收到幾十條微信,有一半發過來的是身份證的照片,還有的雖然發了身份證號碼,卻沒留下姓名。
面對十幾張照片,她瞬間傻眼了,為什么就不直接輸號碼給自己呢?難不成要讓她一個一個數字敲出來?
這種只圖自己方便,完全不考慮對方感受的情況在生活中并不少見。
丟垃圾不看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兩個垃圾箱里亂丟一氣;
公共食堂的餐盤不收,吃完飯起身就走;
去超市購物,拿到購物筐里又不想要的商品,不回歸原位,而是隨手就放到某個貨架上邊……
林林總總,舉不勝舉。
的確,這樣做會讓自己很方便,可后續卻必須有人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為這種不良行為“買單”,或者說得通俗一點兒,叫必須有人幫忙“擦屁股”。
近幾年情商這個詞被越來越多地談及,什么是情商?說白了,情商無非是寧可自己麻煩,也讓別人“方便”的一種基本素養。
生活是最好的教養 篇2
我記得曾經去一個遠房伯伯家玩,伯伯家有個兒子,我應當叫堂哥的,他眼睛不太好,嚴重弱視。伯伯家東西收拾得都很整潔,東西擺放也都遵循嚴格的位置,為的是堂哥方便。
可惜當時我不懂,那時候人也小,覺得這也好玩,那也新鮮,這個也想動,那個也想動。媽媽勸我不要亂動人家東西,可那時我太淘氣了,得到伯伯允許后,禁不住好奇,把堂哥的玩具玩了個遍。
我們要回家的時候,媽媽要求我把玩具都回歸原位,伯伯忙說不用,媽媽還是要求我必須將玩具收好,我當時還挺不樂意的,因為伯伯明明說不用了,覺得媽媽太小題大做。
回去的路上,媽媽語重心長地和我說:“在得到允許后可以玩別人家的玩具,但是你堂哥眼睛不好,你不將玩具回歸原位,他就會找不到,一則會給他帶來麻煩,二則還會給人留下沒教養的印象。”
很久之后,我才明白這是很重要的一堂課:盡量別讓人幫你收拾爛攤子,這不止涉及到一個人的修為,還可以上升到教養問題。
什么是教養?不給人制造麻煩就是最好的教養。
這話聽上去很簡單,做起來也不難,然而很多人卻無法做到,無非因為我們太利己了。
而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卻要麻煩很多。誰都想圖省事,人人都圖省事的結果是注定有人不省事兒,因為爛攤子總要有人收拾。
想不給人制造麻煩,設身處地的想一下就OK了。試想一下,你愿意給人收拾爛攤子嗎?如果不愿意,那么就盡量從不給人制造爛攤子做起吧。
生活是最好的教養 篇3
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從新西蘭回國,恰逢MERS病毒猖獗,每個經韓國轉機的乘客在離開機場前都要進行體溫檢測。
數百名乘客從飛機艙門一涌而出,個個歸心似箭,姿態匆忙,以不斷變換的倒三角形隊伍向檢疫站移動。我的前方,四十幾歲的中年夫妻一路以推搡的姿勢前行,二十幾歲的姑娘小伙子佯裝看著手機偷溜到人前面,連十歲的孩童也不甘示弱,機靈地跳到我前方,然后越過我的目光,對著隊伍的末端大喊,“媽媽,站到這里來!”
我無端地從中間的位置被擠到后半部,又從后半部被擠成最后一個,和身邊“請排隊”的提示牌站在一起,同樣地孤零零。我成為最后一個從機場走出來的人,看見我的爸媽伸長了脖子,望眼欲穿。
而在返回新西蘭時,我提前三小時來到機場,站在等待辦理托運隊伍的最前面。在工作人員出現的那一刻,從遠處跑來一個中年男人,他似乎看不到一條長長的隊伍蜿蜒在他的身后,自顧自把行李一股腦放在了稱重臺,然后攤開手里的護照,對著工作人員說,“來,給我換張機票。”
我欲走上前為自己徒勞的三小時說理。我媽捏住我的手,“孩子,你跟他吵啥?這年頭,守規矩的才是傻子,沒處說理。”英文中有一個詞叫 「culture shock」,意為「文化沖擊」,通常指人初到異國時所感受的焦慮,孤獨和困惑。我居然在自己的家鄉感覺到了這種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