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給子女的一封信
培養自主獨立的孩子
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特別深,生怕孩子受一點傷害。所以他們對孩子更多的是保護,卻不敢放開手腳,讓孩子自己去體驗成長。這種做法會讓孩子有很大的依賴性。也有些父母總喜歡幫助孩子設計人生規劃,但這通常會使孩子們忽視了自己真正的興趣和愛好,喪失了自主選擇的權利。
二十一世紀將是“自主選擇”的世紀。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peter druker)指出:因為信息時代取代了工業時代,世界處于平等的、無國界的競爭和放權、自由的管理模式之中,“未來的歷史學家會說,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絡的革新,而是人類生存狀況的重大改變。在這個世紀里,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
其實,無論孩子對父母如何依賴,進入大學或進入社會后,他們都必須自己決定自己的職業,自己的老師,自己的老板,自己的公司,決定是創業還是在公司工作,是學理工還是學商貿……他們每一天面臨的都是選擇,他們最需要的是獨立自主、責任心、選擇和判斷的能力。一個孩子如果長大了還只會背誦知識,被動地服從別人,或等著別人幫他做決定,那他在進入社會后,就算不失敗,也不會被人們重視的。你的孩子要在這樣的社會里生存、競爭并取得成功。所以,他必須擁有自主選擇的能力。
有一次,google的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接受電視媒體的采訪。記者問他們,你們的成功應歸功于哪一所學校。當時,他們并沒有回答斯坦福大學或密西根大學,他們的回答是——蒙臺梭利小學,因為那所小學自由自在的學習方式,沒有任何消極輸入的教育理念為他們的獨立自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蒙臺梭利的教育環境影響下,他們學會了“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是這樣的積極教育方式賦予了他們勇于嘗試、積極自主、自我驅動的行為習慣,為他們帶來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功。
那么,該如何培養孩子自主選擇的能力呢?我在這里提出五個“要”和五個“不要”:
要教孩子“自己想辦法”。從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自己的事務。要讓他們明白,任何人都別想推卸責任,讓別人替他們預先規劃或收拾殘局。要讓他們在失敗中學習,不要什么都幫孩子做。可以幫助孩子分析失敗的過程,幫助他們更好地自省,可以告訴他你會怎么做,以提高孩子的判斷力。
要把選擇權留給孩子,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雖然你很確定該怎么做,但是你應該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機會,讓他學習獨立決定。他從自己的錯誤中學到的東西將比從你的正確指導中學到的多得多。要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母可以提供意見,但最后的決定還在于你自己;而且,隨著你的長大,這些事情會越來越多。我記得我5歲時,父母要我讀幼兒園,但是我想讀小學,于是他們把選擇權給了我:“如果能考上,就讓你讀。”這件事我會終身記得,因為那時我第一次知道一個5歲的小孩居然有選擇的權利。我特別珍惜這個選擇,于是我努力讀書,真的考上了我想上的學校。
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多指導,少批評。中國臺灣作家劉墉說:“以前我也對兒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后來我發現這其實培養了他做事不負責任的習慣。而且父母的過度包辦,也讓孩子變得沒有禮貌、不懂得珍惜。”不要事事指使孩子,最好從正面與孩子溝通——例如:應當說“你的責任是把自己的房間整理干凈”,而不是“你的房間又亂七八糟了”。當孩子沒做到時,讓他自己認識到自己負責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