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課程開發文獻綜述范文
勝任力的提出源于對傳統人才測評模式的質疑,哈佛大學教授mc c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的發表標志著以勝任能力來開展人才測評時代的到來,他也因此被公認為勝任能力方法的創始人。在這篇文章中麥克里蘭呼吁人們回歸現實,從原始資料中去尋早影響工作業績的勝任能力。此后人們對勝任能力進行的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涉及勝任能力的定義、特征、模型建構方法等方面,下面主要就勝任能力的特征進行綜述。
目前,對于勝任能力特征的研究,目前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個體、組織和管理方面的研究。在個體方面,麥克里蘭提出:①跨文化的人際敏感性;②人的積極期望;③快速進入當地的政治網絡是勝任力的主要特征,時至今日美國政府仍然將其作為選拔fsio的主要依據,后來美國波士頓大學組織行為專家tim hall教授提出元勝任力的概念,標志著對勝任能力特征研究進入新的階段;在組織方面,組織勝任力的提出標志著對勝任力的研究從個體領域走向組織領域,主要的代表者有prahalad和hame,他們認為組織勝任力的主要特征為:①提供進入變化市場的潛能;②對終端產品的有意義的貢獻;③對競爭者來說很難模仿的競爭優勢;在管理方面,英國mci(management charter initiative)在英國開發本國人力資源思想的指導和支持下,致力于研究通過增強經理人員的才能來提高英國組織的績效以及美國領導效率工程等都是這方面杰出的代表。
近年來,國內學者也開始從多角度對教師勝任力進行探討。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徐建平對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專業勝任力結構模型進行的探討;許燕通過問卷調查法,對優秀教師心理素質結構的探討;顧海根運用調查法,對理想教師最重要的人格特征的探討。而這些研究表明優秀教師除了具有教師共有的勝任特征之外,還包含有額外的品質。當然,還包括對高校、高職教師的勝任力的研究:顧倩、楊繼平()研究了大學輔導員勝任力;任嶸嶸、史學軍、王金玲等人()對高校教師勝任力模型的研究。何向榮()對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績效管理的模式進行了研究。陳連生()指出高職教師的勝任特征與其任務績效都有正相關,張議元、馬建輝()通過對高職院校教師勝任特征研究,認為高職教師勝任特征模型的研究則是從教育對象、教育目標的角度來研究教師崗位的需求,注重教師潛能的開發和教學效果的統一,更人性化和科學化。
以上研究從不同角度、不同研究對象出發,對教師的勝任特征進行了分析和研究。但是,由于教師工作的復雜性,對教師勝任力研究還沒有形成一個較清晰、明確的勝任力模型,對教師的勝任力研究還不夠突出其行業特點。
綜上所述,對教師勝任力的研究還不夠細化、深入,對教師勝任特征的概括不具有鮮明的特點和針對性,和其他行業相比缺乏區分度,教師的評價過于主觀缺乏客觀的標準。基于對高職課程開發模式、課程實施以及教師勝任能力相關文獻的綜述,結合當前我國高職課程改革現狀和實際存在的問題,開展對我國高職教育教師勝任能力的研究,構建教師勝任力模型,以提高高等職業教育的質量,促進高職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