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兒子的一封信讀后感(精選3篇)
給兒子的一封信讀后感 篇1
這篇文章是一位父親寫給兒子的備忘錄,記載了作者經過慘痛失敗得回的體驗,為兒子的成長帶來了許多經驗。
文章主要表達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任天上云卷云舒”;“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莫作有情癡”;“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求人不如求自己”;“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春去無消息,春去無痕跡,寄語有情人,花開當珍惜”九個觀點。
讀了這篇文章,我的感觸很深,這篇文章表達了下個父親對兒子的關心,我十分贊同先生最后的一個觀點。
人的一生總是會有盡頭的,每個人都是要死的,親人是只有一次的緣份,無論這輩子會在一起相處多久,都應該珍惜。
我曾多次見過人們在親人的棺木上哭的死去活來,那些沒有好好孝敬過父母的兒女,那些對父母惡語相向的子女們,一個個撲在棺木上,哭著喊著,早知如此,他們當初為什么不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呢?
又想起了《目送》里的那段話,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所以,請珍惜身邊的親人朋友,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妙,人不會永生,要好好珍惜這共聚的時光,等到他們離去了,才會后悔,那就太晚了。
給兒子的一封信讀后感 篇2
昨天,細細品讀了成院長推薦的《致兒子的一封信》,這篇文章是作家麥家寫給兒子的,我曾經在《朗讀者》節目中聽他讀過,當時就感動得鼻子發酸。現在再把這篇文章拿出來一字一句地看完,不自覺地就掉下了眼淚。
是被信中那深深的父愛感動了,是被這種兩代人的交流方式感動了。都說中國的父母不善于表達對孩子的情感,羞于說出對孩子的愛,但這信中的每個字,每句話,都有著濃濃的化不開的'愛,都讓我看到了父母對孩子的那種不舍、放手、擔心和期盼。這種種情感堆疊在一起,確實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千言萬語道不盡。
作為一個母親,一個不能經常陪伴在孩子身邊的母親,我其實特別理解這種情感。麥家對遠去費城的兒子說:“你從此沒有了免費的廚師、采購員、保潔員、鬧鐘、司機、心理醫生,你的父母變成了一封信、一部手機、一份思念……”那些無法陪在孩子身邊的父母不就是這樣的嗎?作為一名護士,我能陪在孩子身邊的時間非常有限,6歲的兒子大部分是由爺爺奶奶照料,在孩子的世界里,很多時候媽媽就是手機里的聲音,既不能給他當廚師、當保潔,也很少給他講故事、陪他做游戲,所以他小小年紀便學會了自立。以他的年紀,應該還無法理解我的工作性質,但他卻會在我休息時,不忍心打擾我,在我加班時,不哭不鬧地等我回家。這樣的懂事,尤其讓人心疼。
我還記得有一天晚上,孩子因為感冒,發燒咳嗽,將剛剛下夜班睡著的我吵醒,那一刻,他沒有像其他孩子那樣,訴說自己的難受,而是先對我說,媽媽,對不起,我把你吵醒了。那一刻,我突然就想到了麥家信中那種矛盾的心理,他希望孩子乏累了能自己放松,流淚了能自己擦干,生病了能自己去尋醫生。但當孩子真的成長了,作為父母又是無比的心疼,一面欣慰于孩子的長大,一面又會怪責自己對孩子照顧的不周。從成為護士那天起,我在時間分配上,便無法公平,當病人需要我、工作需要我時,我選擇了把時間更多的留給病人,結果,我缺席了孩子的童年,讓孩子也由于這種生活模式而不得不比同齡孩子更多的母愛,以至于很多人一聽說她的母親是護士,都瞬間理解了他的性格。
不得不說,有一個懂事而堅強的孩子令父母放心,但當麥家的孩子去費城留學,從此離開父母遠走高飛時;當我的孩子不再依賴我,可以像個小大人一樣處理自己的事情時,身為父母,都會在麥家的文字中找到自己最真實的心理和情緒。我們盼望孩子長大,但當孩子真的長大了,真的不在身邊了,父母才終于意識到,那個曾經在自己眼前調皮搗蛋的孩子,或那個凡事都不用父母操心的孩子,就這樣走出了父母庇護的世界,開始獨自面對這個還不甚了解的社會。
社會顯然是復雜的,所以麥家建議自己的孩子,要學會守護自己的身體和心靈,要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有滋有味,多姿多彩。這其實也適用于每個孩子,作為父母,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把麥家的這番話發給我們的孩子或我們的朋友,讓孩子們理解生活的意義,讓朋友們學會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家長,一個能給予孩子正確引導,讓親子關系更加融洽的家長。
也許今后,由于工作關系,我陪在孩子身邊的時間仍然不多,對孩子的照顧仍然不夠,但我愿意像麥家那樣,把我的一顆心講給孩子聽,寫給孩子看,讓孩子的童年哪怕有缺憾,但絕不缺少愛。
愛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最好的紐帶,也是我愿意加倍給予我的孩子的最好禮物。因為,紙短情長,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給兒子的一封信讀后感 篇3
五月和六月不僅僅是初夏時節,更因為母親節、父親節而有了不同于其他月份的更重要的意義。閱讀了成院長每月一薦《致兒子的信》,作者是麥家,一位著名的作家、編劇。讓我想起看過的一檔非常有質感的節目《朗讀者》,麥家所朗讀的是一封寫給兒子的舊信,這封最“最美家書”感動了現場許多年輕人。我們看到的不是一位聲名煊赫的作家,而是一位再普通不過的父親。在面對孩子第一次出遠門時,強忍不舍也要放孩子高飛,把臨別前便已升起的牽掛,化為句句叮嚀。
最讓我感動的是這一段,“你從此沒有了免費的廚師、采購員、保潔員、鬧鐘、司機、心理醫生,你的父母變成了一封信、一部手機、一份思念,今后一切你都要自己操心操勞,餓了要自己下廚,乏累了要自己放松,流淚了要自己擦干,生病了要自己去尋醫生。我愛你,真想變作一顆吉星,高懸在你頭頂,幫你化掉風雨,讓和風麗日一直伴你前行。但這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對不起,兒子,我也不會這么做。為什么?因為我愛你,因為那樣的話,你的人生必定是空洞的、蒼白的、弱小的,至多不過是一條缸里的魚,盆里的花,掛著鈴鐺叮當響的寵物。這樣的話我會感到羞愧的,因為你真正失敗了。作為父親,我愛你的方式就是提醒你,你要小心哦,你要守護好自己哦。說到守護,你首先要守護好你的生命,要愛惜身體,要冷暖自知,勞逸結合,更要遠離一切形式的沖突。”
讀起這些字句,你是否也像我一樣覺得似曾相識,或許是你要到另一個城市上學的時候,或許是你已經要建立自己家庭的時候,或許是像我一樣,不在父母跟前兒,他們覺得保護不了你的時候。這些情意綿長的話語,肯定也曾在你耳邊絮絮叨叨了許多回,甚至,你還曾經不耐煩過。他們有太多囑咐的話想要說出口,怕你嫌煩,你聽到的只是他們想說的一小部分吧,父母的愛總是深沉的。
“子欲養而親不待”,似乎許多子女總要到了那一刻,才能有最真切的體會。“所以,如果哪天你突然意識到,你的爸爸媽媽開始對你小心翼翼的時候,不要以為那是出于一份恐懼,那是出于一份愛。”讓我們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