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實施方案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小學作文的性質是練筆,是習作,不是創作。課程標準規定,低年級寫句子、寫話,中高年級習作。“作文就是用筆寫話”“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作文“如同衣食一樣,成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個項目”,它能夠使生活更加豐富,更加充實。縱觀我校小學作文教學的現狀,一些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重形式,輕內容;不注意交給學生觀察方法,再加上學生生活面狹窄,體驗不豐富,素材積累不充分,出現的一些問題不得不令人憂慮,諸如“假”,說假話,寫假事;“大”,小孩兒說大人話,毫無童心童趣;“空”,內容空洞,不實在,不具體;“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寫別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沒有個性和特點,幾乎是從一個模式里走出來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作文與學生生活、學習嚴重脫離,學生無內容可寫,形成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局面,作文時學生多半是無病呻吟;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語文教學以專題組織單元,口語交際與習作的完美結合,都在利圖改變學生這一“怪現象”。我們進行小學生活作文的研究,就是試圖從“生活”的角度來優化作文教學,賦作文教學以生活的靈性。讓學生作文中有話可寫,且表達真情實感。
因而我從兒童的心理特點出發,從學校實際情況出發,嘗試著邁上了“生活化”作文教學改革之路。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解除學生的畏作心理,讓學生養成熱愛生活、關注生活、善于思考、大膽創新的良好習慣,作文教學是育人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作文就是教做人,學作文就是學做人,學生能寫出真、善、美的習作使學生敢于、勤于、善于,樂于說真言、寫實話、吐真情。培養學生自能作文的意識、興趣、能力、習慣以及對生活和習作負責任的態度。逐步提高學生生命質量。提升教師的理論素養、教學實踐能力及教學科研能力。
三、理論依據
(一)、作文是生活的再現、反映、創造,學生的生活內容是學生作文的基礎,沒有豐富的生活,就沒有內容豐富的作文。教師只有研究、了解、豐富、引導學生的生活,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學生才能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領,才能反映五彩繽紛的兒童生活世界。葉圣陶先生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 “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 葉老的話,給我們指明了作文教學的方向,充實的生活,豐富的積蓄是寫作成功的必要條件。
(二)、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與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語文課程的這一基本理念,奠定了語文教學走向開放、走向實踐、走向綜合的基礎,也為作文生活化教學提供了生活背景。
(三)、小學作文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也是作文教學現狀的需要,從作文教學來看一大部分小學生的作文形式化,比較空洞,特別是高年級學生,內容與生活脫節,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氣息與創新意識。為了使小學高年級學生在作文中有話可寫,且表達真情實感,我們應該努力讓學生走向生活,讓作文走向生活。進行小學作文生活化教學研究,試圖從“生活化”的角度來優化作文教學,賦作文教學以生活的靈性,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它能讓我們更多地吸取經驗,更多地多角度、多渠道地開展作文教學的實踐研究活動,以實現教師本身語文素養與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寫作水平的共同提高。
(四)、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實踐,和社會生活實踐結合,培養生活實踐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大自然和社會中到處都有知識,到處都可以成為作文教學的課堂,打破作文教學模式,使學校教育和社會生活實踐相結合起來。
因此,從研究者對生活作文的研究積累與研究的背景來看,小學作文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在本校具有可行性。
四、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一)、作文教學生活化的理論探索
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通過各種途徑學習當前教學新理論,努力吸取各種教育思想的優勢。學習各種教學方法,借鑒各種教學模式,融各種教學方法于生活化教學策略。不斷總結,勤于反思,在“行—知—行”的反復探索中逐漸總結出規律性認識。
(二)、作文教學內容生活化研究
學生作文內容應該也必須是學生生活內容的反映,學生的寫作才是興趣盎然而不枯燥乏味的,我們結合小學生的特點研究作文教學生活化,要從生活出發,構建作文教學內容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