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精神文化實施方案
善思,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學習習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勤學而善思,學業則必成。勤奮是為學之本、成功之途,古人“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的話,就說明了其中的道理。常言道:“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有了辛勤的勞動,我們才會有成果,不勞而獲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綠的芽胚,在這上面生長出人類的思想、活動、行為、熱情、激情的大樹。”(蘇霍姆林斯基)學習的關鍵在于獨立思考、善于思考。目之所見,耳之所聞,膚之所觸,都是外在的刺激,其內在的要義、聯系、規律只能通過我們的思考才能獲得,也才能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境地。另外,學習還要具有批判精神,不人云亦云,凡事多思多問,才能通微窮理。
博學,語出《論語·雍也》:“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希望全體師生通過刻苦的學習和實踐,獲得廣博的知識,不僅懂得自己攻讀的專業,也能跨越學科的邊界涉足其它的領域;不僅有自然科學的訓練,還要有人文藝術的修養;不僅要有較全面又相對合理的知識結構,還要有遠大的抱負和廣博的胸懷,面向社會,看待人生,走向未來,在生命旅途中永無止息地學習和充實自己。
篤行,語出《禮·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樹立明確的目標和堅定的意志,努力踐行所學,忠誠的履行承諾,使所有目標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它體現的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一貫重視的"身體力行,言行一致、修養踐履,求真務實"的民族精神。
教風——厚生敬業 樂教善導
教風是指學校教師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涉及教師的政治覺悟、思想道德、精神風貌、教育觀念、知識水平、治學態度、科研能力和育人方法等。
厚生,語出《尚書·大禹謨》:“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厚生”原意指要尊重、關愛、厚待社會民生及一切生命體,體現的是一種關愛民生、兼及天下的濟世情懷。這里指學校盡力為老師服務,老師盡力為學生服務,形成友愛互助、和諧融洽的同事關系以及關愛學生、努力促進學生發展的高尚師德。“厚生”意味著對師生精神上的仁厚,環境上的寬厚,待遇上的優厚;意味著以人為本,厚愛學生,尊重之、理解之、賞識之、信任之,使其品學兼優,德能并進,服務社會,充裕民生。
敬業,宋朝朱熹說:“敬業就是專心致志以事其業。”將“敬業”引入教風,就是要求教師用恭敬嚴肅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一心一意,任勞任怨,精益求精;就是要求教師忠于職守,誨人不倦,以育人為樂;就是要求教師嚴謹治學,潛心施教,創優良績效;就是要求教師熱愛教育,關愛學生,甘為人梯,樂于奉獻。
樂教,梁啟超倡導“敬業與樂業”,黃炎培主張“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敬業重在責任心,樂業重在興趣。教師不僅要達到敬業的高度,還要進一步升華到樂教的境界。要具有強烈的責任心,腳踏實地、恪盡職守、愛崗敬業、開拓創新,從自己職業中領略人生的快樂,從而達到理想的人生境界。
善導,語出《論語·子罕》:“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善誘則通,善思則得,誘思交觸,眾志成城,這是教學的辯證法。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知識、技能,還應教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使他們能夠在自己的探索中不斷地獲取新知識。而老師只有認真學習,反復實踐,時刻自我充電,才能逐步掌握“教”與“導”的最高藝術,臻于善境。善教者“授人以漁”,最終達到不需要教,善導者“導而弗牽”,最終讓求學者健步如飛,這就是教師的永恒追求。善導也意味著創新。《禮記·大學》中就明確提出:“茍日新,日日新”這一努力向上,積極進取的創新精神。創新是指人們為了發展的需要,運用已知的信息,不斷突破常規,發現或產生某種新穎、獨特的有社會價值或個人價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動。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有創新意識,有創新精神,有創新行動,唯如此,才能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發掘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做為學生要摒棄傳統的學習方式,合理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要善于質疑,敢于創新,具備向書本學習、向社會學習、向自然學習的求知進取的精神,唯如此,才能成為適應時代需要的創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