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除夕習俗介紹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節日。做為一年之首的春節,人們什么事情都要圖個吉利,整個節日期間充滿充滿了強烈的節日民俗氣氛。
春節是我國人民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人們相信在此時吃些傳統飲食,能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好運。
各地習俗不同,過春節的風俗也不同。隨著春節的臨近,喜慶的氣氛越來越濃。在此,ezit提醒遠在他鄉的朋友們:忙碌了一年了,春節該回家看看了。
給爸媽拜個年,年三十一起吃團圓飯。要是回不了家,也不要忘記給家里打個電話,問問家里人都好嗎?過年了,家里人盼著回去呢,父母盼著兒女回家呢。你可不要煩,父母一年不見你了,就趁著過年跟自家孩子嘮嘮家常,父母還不是見到你回來親嘛。平時我們掛在網上,一邊打諢、一邊跟網絡另一邊的朋友祝福快樂,一副玩世不恭無所謂的姿態;但是今天不同了,今天你要背起行囊,回到家親口對父母說一聲:過年好!兒女在外面忙碌又一年,父母在家里擔心又一年。回家過春節陪父母,是做子女應該盡的義務和必須承擔的責任!
山東:團圓餃子
魯北一帶,大年三十中午全家人必須坐在一起吃飯,這叫過團圓飯,必須吃。傍晚開始放鞭炮,家家門口點一堆火,街坊鄰居在一塊放煙花,特有氣氛。三十晚上不許睡覺,守歲過12點,12點后放鞭炮吃餃子。此是要看誰家鞭炮響的早(于是好多人家是卡著表等時間),等待時鐘一敲過12下,鞭炮立刻響起來,過年的鞭炮一直持續到初一早上5點多。然后吃餃子,這是團圓餃子,必須吃,無論吃多少都要吃。不是常說初一的餃子三十的面嘛,三十半夜和初一的餃子全都是三十包好的。
大年初一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后出門拜年也有稱“團拜”的。早上吃餃子或蒸餃,這是年后第一頓飯也是必須吃的,初一一天不許做家務。
湖南:“朝財進寶”
大年初一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后出門拜年。稱為“拜年無大小”。湖南人除夕會吃雞、肉、魚三樣。將其燉好后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豐登。大年初一會由一家之主準備早茶,將雞蛋,爆米花、紅棗、白糖同煮。雞蛋以圓為佳,象征全家團圓;爆米花象征魚米豐收、五谷豐登;紅棗、白糖象征生活甜蜜、幸福。
除夕之夜12點的時候,各家要把一個做好的金元寶模型送到門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會招財進寶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人們不掃地、不汲水甚至不動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為“壓歲”。
海南:“吃新節”
海南至今仍保持著他們民族古老的生活習慣與風俗,“吃新節”就是其中之一。"吃新"就是吃新收獲的勞動成果。飯,是用剛從田中收割來的新谷米煮的;酒,是用新糯米釀的;菜、魚、肉等均是當年種養的。
開封:大年一個月
開封民間過年并非單指陰歷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一到“臘八”,開封城鄉便有“年味兒”了。二十三、祭灶官。
祭灶過后,家家都忙于置買年貨,打掃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煙、酒、魚、肉和走親戚用的禮品更不能少。置辦年貨一直忙到臘月三十。于今開封仍流傳有一首過春節的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殺只鴨;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貼門旗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