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通用3篇)
湖南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 篇1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終于走到了窮途末路,不得不放下屠刀,向英勇的中國人民俯首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湖南有幸成為了自近代以來第一次由侵略者向中國乞降洽談的地方,見證了這一揚眉吐氣的時刻,見證了這一中國的驕傲。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后,中國政府即著手緊急部署受降事宜,將受降地點設在中美空軍的重要基地——湖南芷江,并電令日方派代表前往湖南芷江洽降。芷江擁有承載著中外重要交通補給線的芷江機場,是抗日戰爭中同盟國重要的空軍基地和陪都重慶的前沿基地,也是抗日戰爭的最后一戰湘西會戰的大本營,這座名震中外的抗戰山城,成為了當時洽降受降的理想之地。1945年8月21日,日方乞降代表遵照中方指示飛抵芷江,與中方代表洽談投降事宜,雙方就受降范圍、軍需物資、武器裝備、設施接收、資料移交等問題達成了協議,簽署了記錄著中國戰區受降、接收的詳細規定和具體步驟的備忘錄,完成了接受日軍投降的實質性工作,受降洽談取得成功。
芷江洽降,宣告了日本帝國主義妄圖滅亡中國的計劃徹底破產,一洗半個多世紀以來日本帝國主義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屈辱。而芷江作為日本侵略者向中國人民投降的受降城,不僅在抵抗外敵入侵的歷史上留下了永不磨滅的一頁,也確立了湖南在抗日戰爭史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湖南人民為抗戰勝利所作出的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將永載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永遠為后人所景仰!
湖南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 篇2
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中國全民族抗戰。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著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作戰任務,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在抗戰轉入相持階段后,湖南由初期的大后方成為正面戰場的最前線,擔負起正面防御主戰場的重任,在堅持持久抗戰、實現從戰略相持到戰略反攻的轉變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保衛湖南的抗戰中,駐湘國民黨官兵在湖南人民和中共湖南黨組織的大力支持下,奮起抗日,先后組織了多次大會戰,與擁有精良武器的日軍展開了頑強而慘烈的陣地爭奪戰。第一次長沙會戰,殲滅日軍1萬余人,守軍付出傷亡4萬余人的代價,守備在斗篷山的胡春華營、草鞋嶺的史思陣營,抱著“誓與陣地共存亡”的信念,在與日軍的搏斗中,全部壯烈殉國。第二、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抗擊了日軍的反復進攻,共殲敵近9萬人,迫使日軍原路退回。1943年的常德保衛戰,守軍以一個師的兵力,與來犯的日軍浴血奮戰16晝夜,殲敵5000余人,而守軍8000多官兵僅剩500余人。1944年的衡陽保衛戰,守城的第十軍官兵抗擊著數倍于己的日軍的輪番攻擊,以傷亡15000余人的代價,斃傷日軍2萬余人,并堅守孤城47天,創造了抗戰期間堅守一個城市時間最長的奇跡。在1945年歷時55天的湘西會戰中,中國守軍與日軍展開了一場追擊、截擊、圍殲的廝殺,日軍死傷2.4萬多人。湘西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的最后一次大規模的戰役,以此為起點,中國抗日戰爭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
湖南戰場的這些大會戰、保衛戰,消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重挫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是相持階段對日作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敵后的抗日游擊戰爭互相呼應,阻擋和遲滯了日軍向包括陪都重慶在內的西南大后方的進攻,為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
湖南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 篇3
抗戰期間,中共湖南地方黨組織認真貫徹黨中央的全面抗戰路線,以各種方式和途徑支援和參與抗戰,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箲鸨l后,在嚴重的民族危機面前,中國共產黨倡導和建立全面抗戰的抗日統一戰線,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中共湖南地方組織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湘通訊處的指導下,圍繞國共合作抗日這一核心,加強了與國民黨省政府、省黨部以及上層人士的溝通和合作,共同創辦了南岳游擊干部訓練班,推廣抗日游擊戰術,在湖南迅速形成了以國共兩黨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有力地推動了湖南全省抗日救亡運動的蓬勃興起。
湖南的抗日救亡運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箲鸪跗,在地處大后方的湖南,抗日救亡運動迅速展開和不斷高漲。湖南人民抗敵后援會等百余個抗日救亡團體在全省各地紛紛建立,抗日宣傳、抗日集會如火如荼,全省民眾踴躍捐款捐物,籌措轉運大量抗戰物資,救護傷兵難民,支援抗日前線。據統計,從1937年8月18日至10月26日,湖南人民抗敵后援會便募款68萬余元、布鞋4萬余雙、毛巾13萬條、藥30余箱、棉背心3000件、布襪1萬雙。1938年7月7日,為紀念“七七抗戰”一周年,全省共募款29775萬元、寒衣360萬套。此后,湖南抗敵后援一直沒有停止。1940年10月20日,長沙市商會電全省各縣、鎮商會發起捐獻“湘商號”飛機參加抗戰。至1942年5月底,全省捐機款逾700萬元,可購飛機50架,居全國之冠。八年抗戰中,湖南平均每年供給軍糧1000萬擔、軍棉7萬擔、軍布300余萬匹。
1938年10月廣州和武漢淪陷后,湖南成為抗戰正面戰場的前線,湖南救亡運動的重點轉為協同配合正面戰場作戰,積極動員三湘子弟參軍參戰,奔赴抗日最前線。據不完全統計,八年抗戰中,只有3000萬人的湖南,共為抗日前線輸送210多萬子弟兵,僅次于四川,居全國第二。在湖南的抗日救亡運動中,中共湖南地方組織起到了巨大的宣傳、動員和組織作用。1944年長衡會戰后,湖南大部分地區淪陷,中共湖南地方組織及時轉移工作重點,動員和組織人民,建立抗日武裝,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戰爭,在淪陷區樹立起中國人民堅決抗戰的旗幟。很快,在中國共產黨領導或影響下的抗日游擊戰爭,遍及湘中、湘北、湘南、湘西各地,充分顯示了湖南人民勇于反抗侵略者的愛國主義英雄氣概。與此同時,新四軍江南挺進支隊、八路軍南下支隊先后在湖南境內創建了抗日根據地。江南挺進支隊開辟了以華容桃花山為中心的石(首)公(安)華(容)抗日根據地,直接威脅著日軍控制的華容、岳陽、常德、南縣等縣城和一批重要集鎮,有力地打擊和牽制了該地區日軍的有生力量。南下支隊在湖南艱苦轉戰近半年,先后在平江、岳陽、臨湘、湘陰等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開辟了白鶴洞為中心的湘陰敵后游擊根據地,不斷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八年抗戰,湖南人民為了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犧牲。8年間,全省有70%的縣市遭受日軍飛機的空襲轟炸,死傷平民達2.8萬余人,其中以長沙、衡陽、岳陽的損失最為慘烈。窮兇極惡的日軍還對湖南人民實施了滅絕人性的細菌戰,致使常德縣鼠疫流行,600余名民眾因而致死。在對洞庭湖西北各縣的掃蕩中,大肆屠殺,制造了駭人聽聞的“廠窖慘案”,死傷民眾3萬以上。在歷次會戰中,湖南人民更是做出了巨大的生命財產犧牲,僅常德保衛戰,就有14萬余人死傷,3.5萬余名婦女被奸污,7萬多棟房屋被燒毀,300萬難民無家可歸。據統計,八年抗戰,湖南全省共傷亡人口260余萬,其中死亡92萬,毀壞房屋93萬余棟。湖南人民對抗戰的巨大犧牲與貢獻將永遠為歷史所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