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關于民法典作文800字(通用5篇)
2023年關于民法典作文800字 篇1
5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實實施民法典”進行了第二十次集體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成果。如何更快、更好地讓群眾多了解、多普及民法典?通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優勢、加大宣傳動員,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化作促學懂法之風,推動民法典“下基層”“進農村”。
宣傳發動造氛圍,成為教育推廣的“宣傳員”。在“引”上做文章,“吹響”宣傳發動的號聲,基層村干部在農村宣傳發動上起著很大作用。充分發揮基層資源優勢,結合基層工作實際情況,發動基層干部力量,通過懸掛宣傳橫幅、張貼宣傳海報、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等,以多元化方式在“線上”“線下”多渠道進行宣傳,做到讓村干部“動起來”,讓宣傳推廣“跑起來”,讓群眾對民法典有初步了解。
黨員干部帶頭學,樹立先學先悟的“排頭兵”。做到黨員干部“亮身份”,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通過召開黨支部會議、黨員大會、黨小組會議、上黨課等方式,讓黨員充分學習交流、分享心得,通過評星積分等方式,讓黨員干部“比、學、趕、超”,在群眾中形成“榜樣”模范,抓典型,促推廣。同時,組織主題活動、知識競賽等活動,發揮“傳、幫、帶”作用,讓黨員干部先學習、先領悟,基層群眾跟著學、樂意學。
理論宣講強推進,開設民法典普及的“主課堂”。打造普法講堂,通過黨員教育平臺、新時代文明實踐講堂、遠教廣場等平臺,打造民法典“普法講堂”,邀請當地司法部門、專家、教授、學者等到基層宣講教學。借助典型案例、群眾身邊日常小事糾紛等,化繁瑣枯燥的法律理論為生動形象的“活例子”,促進村民對法典的理解,養成群眾自覺守法的意識。
落實行動有保障,構建答疑解惑的“咨詢室”。理論學習的關鍵還是在于運用到實踐生活中來。讓群眾形成遇事找法的習慣,依托村內綜治調解室、便民服務中心等機構,為村民提供咨詢服務、民事糾紛調解,定期到村民家中,談心談話,通過面對面、心貼心的交流,做好群眾的“知心人”,打造起能讓村民“安心”“放心”的“咨詢室”。
形成文明新風尚,成為民法典駐村的“守護者”。在做好民法典普及化的同時,在村民間培養會懂法、能用法的氛圍。通過將民法典寫入村規民約等方式,樹新風,助傳承;將民法典編寫成趣味宣傳小冊子、掛歷海報,讓法典進入到村民的生活中來;通過巾幗志愿隊、老人協會成員等群體組織,起到踐行監督的作用,讓民法典長長久久地走進群眾心中。
2023年關于民法典作文800字 篇2
“悠悠百姓事,兩會總關情”!叭嗣裰辽稀笔秦灤┙衲耆珖鴥蓵闹骶,國家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業”呈現了39次,“民生”呈現了18次,眾多“熱詞”“新詞”“暖心詞”飽含著滿滿的民生溫度,彰顯著黨和政府一以貫之的人民情懷!蔽蚁耄趯W習貫
全面依法治國,必須緊緊環繞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來進行。公平正義是我們黨追求的一個非常崇高的價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決定了我們必須追求公平正義,保護人民權益伸張正義。人民至上,從來不是一句空話,作為黨和人民的干部,我們需要將其落實在實際工作中,用實際行動踐行憲法和法律賦予我們的為民職責與使命,比如:眼下,我們就需要用實際行動去答好“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這張大考卷!
三堅持以身作則,領導干部要發揮“要害少數”的作用
環繞全面依法治國理念,構建法治社會已成為了時代的主旋律,我們領導干部不能僅僅滿足于對基本法律知識的掌握,還應充分了解法學的基本理論和原理,更好地樹立正確的法治價值觀,同時還應充分了解法律立改廢釋的來龍去脈,深入理解國家管理的現狀和形勢。
“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苯Y合我分管的公安司法城市管理生態環境交通運輸等工作而言,我更需樹立法治意識法治思維,更需要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手段來解決實際問題,該履行的法律程序必須履行有相關法律規定的就必須嚴格依照執行,決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逐利違法徇私枉法等行為。惟獨這樣以身作則,才干更好發揮“要害少數”的作用。
2023年關于民法典作文800字 篇3
“人民的福祉是的法律!贝舜蚊穹ǖ洳莅噶咙c很多,的亮點就是為民立法以民為本,化地謀求人民的利益。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第一部直接以“民”命名的法典。民法典的立法宗旨和目的都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意愿,保障私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民法典在被譽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同時,也被譽為“權利保障的宣言書”。它的誕生更推進了我國民事立法的體系化,在中國法制具有深刻的里程碑意義。
民法典能夠充分調動各類主體參與國家與社會管理的積極性。一方面,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長,對民事權利的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保障人民更加廣泛的民事權利十分重要。民法典的分則各編由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和侵權責任編構成,既確認了個人享有各項具體民事權利,明確了這些權利的具體內容和邊界,又保護個人能夠正常行使和主張權利,免受他人不法侵害。如:民法典增設的居住權制度,為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提供了法律支撐;在產品責任制度中規定了懲處性賠償,可以有效保護人民“舌尖上的安全”;再如,鑒于高樓拋物行為頻頻發生,民法典在侵權責任編中專門規定了高樓拋物致人傷害責任規則,強化了有關機關在查找行為人方面的職責,有力保護了人們“頭頂上的安全”。另一方面,民法典通過確認和保護私權,成為依法行政的基本遵循,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民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規范公權的作用,有利于實現多層次多維度的社會管理,為國家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023年關于民法典作文800字 篇4
近日,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網信辦、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等部門聯合印發通知,部署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學習宣傳工作。各級黨組織要扎實做好學習宣傳工作,讓民法典“飛入尋常百姓家”。
為民法典插上組織領導的“翅膀”。各級黨組織要將學習民法典納入到黨委(黨組)的理論學習中心組集中學習、業務培訓中,作為重點學習任務來抓,制定計劃表,列出時間表,同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使領導干部在學習中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為黨員干部講法、為職工群眾釋法,使宣傳教育更具權威性;各基層黨組織要將學習民法典納入“三會一課”中,運用系統學、專題講等方式,在增強黨員干部的法律意識和法治意識的同時,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機,向群眾宣傳、為群眾講解,成為民法典的宣傳者和踐行者,助力民法典宣傳教育深入開展。
為民法典插上聯系實際的“翅膀”。民法典宣傳教育工作要與工作實踐相結合,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解放思想大討論、作風整頓、主題教育等相結合,創新工作思路,轉變思維觀念,司法部門要組建成立宣講團,通過舉辦系列專題講座、普法主題宣傳活動等形式,推進民法典宣傳取得成效;各部門單位要結合行業領域特點和需求,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因人、因地、因行而宜地開展宣傳教育,使職工群眾能夠坐得住、聽得懂、學得進,“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
為民法典插上靈活宣傳的“翅膀”。民法典是同人民群眾聯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法律之一。融合,以“五進雙為”活動為載體,依托城市黨建聯盟,采取釋法講座、案例分析、文藝活動、錄制動漫和視頻、定制掛圖等方式,送法進基層、進機關、進企業、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將法律知識專業性轉化為群眾性,使宣傳更加貼近群眾,讓民法典飛入尋常百姓家。
2023年關于民法典作文800字 篇5
20__年5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從“法律”到“法典”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是歷時66年的編纂,經過幾代法律人的努力得來的寶貴成果。這部被譽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法典是新中國首部民法典,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作為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規范,民事法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社會發展,一些特殊的民事行為中往往會牽扯到多部法律,因此在司法實踐中或出現各部法律之間的適用重疊,或出現超出了單行民法調整的范圍而造成管轄空白的情況,從而給立法、司法、普法、守法造成困擾。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全面依法治國的深入實施,在社會各項基礎都基本健全的前提下,迫切需要將民事行為規則系統化、體系化,同時切實解決民法內部的和諧問題,促進社會文明、和諧、穩定發展。因此《民法典》的誕生,可以說既是勢在必行,也是水到渠成。
作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民法典》除了內容豐富、涉獵范圍廣,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從法條之后所體現出的深刻的立法指導思想。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民法典的出臺,就是為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提供更全面的法制保障,更體現了人民至上的思想。
此次通過的《民法典》由7編加附則共84章、共1260個條文構成。第一編為總則,之后依次為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和侵權責任編。《民法典》并不是全新編纂的民事法律,也不是簡單的多部單行法的集合,而是綜合新時代社會經濟生活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區別于《物權法》、《婚姻法》、《合同法》等單行法,有針對性對現行民事法律規范進行編訂纂修、去粗取精,形成體系化、系統化的規范。這七編把民生相關的方方面面都涵蓋在一部法律之下,從小到老百姓衣食住行,大到國家綜合治理,提供了完整的法律指引。
在各分編中,值得關注的重大創新和亮點要屬人格權的獨立成編!睹穹ǖ洹房倓t編第二條規定:”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相較于1986年《民法通則》所表述“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此次民法典首次把“人身關系”置于“財產關系”之前,彌補了傳統法系“重物輕人”的體系缺陷,同時也體現了《憲法》保障人權的根本要求。
《民法典》中的人格權編共六章五十一條,涵蓋了從全面建立反性騷擾制度防線,到個人信息防火墻等社會熱點問題,適應現今社會的發展趨勢,突出細化了作為民事主體的自然人所擁有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各項權利,加強了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有關的人格利益的保障,從法律層面對人格權利和利益進行了肯定和保障,為進一步深化人格權的保護奠定了請求權的法律基礎。除此以外,《民法典》還實現了多處制度創新,包括規定了“自甘風險”規則以及“自助行為”規則、完善了網絡侵權責任制度、增加規定生態環境損害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等等體現時代特征的內容。
“徒法不足以自行”。一部好的法律,不僅僅是看法條的科學性和周延性,更多的是看實際運行效果。良法善治,需要全社會的參與,以法律的視角審視社會活動,固守法律底線。新時代的中國,需要一部這樣的《民法典》,讓她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給社會生活提供權利和義務的規范,用法治構筑穩穩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