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觀后感
看完王堅博士的《在線》之后才更深刻理解,為什么說云是未來,云是一切。
王堅博士講的萬物在線,無論是物聯網,車聯網,還是AI,其實都是基于在線,在線基于云,有了云,數據就需要更細顆粒化的清洗及場景應用,清洗即場景應用的過程中需要算力,這個邏輯是閉環的。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阿里為什么all in云,也可以方向性的預測阿里后續的動作。
書中按照王堅博士的理解,在未來,云將會是和水電氣一樣的基礎公共設施,大家將圍繞云展開具體的業務場景的縱向深耕,書中將業務場景統稱為“行業”。
我們不要去糾結這本書里過多細節,比如數據歸屬,數據所有權及安全。我們假想一下,如果我們站在20年后,來看今天的云,是否會真的將成為我們生活的基礎設施。
筆者本人是認同王堅博士觀點的。筆者有個小時候印象深刻的生活場景:小時候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留守兒童不是這個時代的產物,而是矯情的產物),每逢家里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需要與遠方的親人聯系,那個時候,電話還是插線轉接電話,沒有程控交換機這一智控路由設備。
打電話得先跑到郵電局,那時候鎮上的大廳里有個電話室,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給電話供電的大號電池。電話一層層的接到目的地。接到目的地還得等一會兒第二遍再打過去,因為那個時候的電話只有村委會這種集體組織才有,打到對方村委會,村委會給你用大喇叭廣播一下,“家,你老家來電話了,抓緊來一下村委會,5分鐘后你家里人兒會再打過來”。一般10分鐘后第二遍打過來,家人都是一邊說話,一邊呼次呼次的喘著粗氣兒。那時候還是小屁孩的筆者,每次陪姑姑去打一次電話,回來都能在小伙伴中間顯擺半拉月。
2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想電話電話,想語音語音,想視頻視頻,這些在那個年代想都不敢想,不可思議的事情,都不偏不倚的,活生生的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回到我們王堅博士說的云將是基礎設施這個觀點,我們再延伸一下,在數據的隱私性,安全性及云的便捷性,實效性都得到有效解決后,是不是我們以后的生活工作都是在類似手機這樣的終端下進行,而終端的分類也更加的細化,這個細化也可能是具有同一個載體不同的APP,但不再需要PC,或者是其他的某種形式。
很多人會說現在的云不就是IDC換個帽子嗎,但是,IDC只是省去很多企業自建機房的投入,還是沒有解決萬物互聯,沒有解決數據流通,沒有解決算力按需供應。所以,IDC只是規模大點兒的局域網罷了。解決了萬物互聯,數據流通,算力按需使用的云才是未來的那個基礎公共設施。
面對未來,我們選擇相信,選擇裝傻充愣,選擇避而不見,每一種選擇都對應著不同的命運。所以,很多時候應該說知識影響選擇,選擇決定命運。
況且云正實實在在的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云已來,且勢不可擋。至于到底是像王堅博士堅持的未來只有公有云,還是云魔亂舞,這個就交給時間去決斷吧。
云來了,基于云的行業場景迭代,基于云的行業深度挖掘,才是出路方向,和云搶公共設施的基礎定位,無異于紙籃子打水,前面能打幾桶水,但終將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