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家庭教育感悟:孩子的正確定位
編者按:作者收到家長的一天微信,感受到家長們的家庭教育都有點激進,下面我們來看看作者的教育感悟吧!
9月29日早7點22分,我收到一條家長發(fā)來的
金老師您好!某某把《數學步步高學案導學》與《隨堂筆記選修2-2》丟了,兩天的作業(yè)都是在本子上完成的。我們想在網上買一本,也沒有找到,不知道學校有沒有賣的?另外某某澍的狀態(tài)一直不好,總感覺提不起勁,不知在學校是不是也很浮躁?有時間您能和他聊聊嗎?謝謝您!
讀完微信,我一邊看學生早讀一邊思索。某某同學在高一時是(2)班的學生,我沒有帶過。高二分到我班,無庸諱言的是我班是普通班。孩子及家長都很失落,因為高一時的某次期末考試,某某同學發(fā)高燒,影響了發(fā)揮,所以成績不夠好,最終影響了分班。
8月31日新學年報到后,為了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掘班干部人才,我要求每位同學都必須選報一個職務,大到班長,小到科代表。某某并沒有選報班長。經過充分調查了解,同事們對某某一致推薦,我打算任命他擔任臨時班長。(一個月后,公開競選)
當天下午,某某的媽媽就打電話與我聯(lián)系,我安慰她說:“是金子,放在哪里都會發(fā)光!我根本不認識某某,但我已經確定任命他擔任臨時班長,這是因為他的口碑好,贏得大家的贊譽。”面對現實,家長和孩子只能選擇接受,但我明顯感到他們心有不甘。好在學校承諾是流動式管理,成績確實優(yōu)異的學生,是會向上一層班級流動的。正是抱著這種期望,某某和家長開啟了高二學習。
受命以來,某某確實有些手忙腳亂,打籃球忘了回班,回班后抓不住工作要害,甚至有一次還鬧了個烏龍事件。9月11日早晨,因為他要主持升旗儀式,所以他到校后直接去政教處參加演練,而我以為他遲到了,要求家長寫出說明。我曾在《班務札記·寬容篇》中較為詳細地記敘了他的事,但我能明顯地感覺到孩子的成長。為了讓他做事更加有條理,生活有條不紊,9月23日,周六,我讓他回家利用周末寫一個“班長工作流程”。我通過微信,給他寫了格式:
7:10,到班,書寫課表;
7:20,清查人數,交晨檢單;
7:30,組織全班宣誓;
……
9月25日,他上交“班長流程”,除了晚上睡得有點晚(他定為12:30分睡覺,我希望他11點睡覺),其它事項都按時按點,很有章法。這充分說明他已經了解了自己的職責。我給他提出一些建議后,讓他把工作流程貼在自己的課桌上。
某某同學在學校絕對屬于前三分之一的學生,也許成績達不到,但綜合素養(yǎng)一定可以,所以學校的很多事都要抽調他,比如主持升旗儀式,運動會儀仗隊等,加上擔任4班班長,捉襟見肘是正常的。當然,他在學習上的勁頭,并沒有家長期望的那么足,偶爾還有不交作業(yè)和補作業(yè)的現象。但我認為,盡管某某的個頭比我高,身材比我魁梧,可他畢竟還是一個十七歲的孩子,是一個正在接受高中教育的學生,所以有這樣那樣一些小問題是正常的。
可家長很著急。于是,我給家長撥通電話,第一句話是:“我先給你布置一個作業(yè):我們通話結束后,你把我們兩人的聊天內容總結出來。”不到10點,家長發(fā)來作業(yè):
金老師,您好!
早上給您留言,擔心小某同學的學習狀態(tài),做事丟三落四,竟然把數學作業(yè)都能丟了等問題,求助老師。
您在第一時間與我分析溝通問題。放下電話我靜靜地反思老師說的話,作為家長的我出現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心理焦慮;
2.對孩子定位不當;
3.過分關注成績;
4.過度放大孩子缺點;
5.鼓勵表揚缺乏。
金老師與我?guī)状魏唵蔚慕涣骶桶l(fā)現了我的問題,不得不佩服您看人看事的眼光很犀利,很到位。
首先,我應調整心態(tài),避免焦慮,放松心情。我真的是很擔心,很緊張。擔心他能不能專心聽講,能不能認真完成作業(yè),作為班長有沒有盡到職責等等。他做的事越多,我的擔心也就越多。
其次,對于成績太在意,總期望他能在短期內提高,看到他的轉變。這樣對孩子產生過分壓力,也會造成他的緊張和焦慮。
忽視優(yōu)點,放大缺點。某某確實有很多優(yōu)點,我在家里很少表揚他。對于他做事情缺乏條理、丟三落四的習慣過多的是指責而缺少耐心地幫助。對他要求過高,定位不當,忽視了他還是個孩子,不能以悲憫的情懷對待他。長期以往,孩子就會缺乏自信,做事畏手畏腳。老師您說得對,對孩子要嚴格而寬容,做到凡事有度。
非常感謝老師及時點醒我!我也會調整心態(tài),改變態(tài)度,正確面對孩子的問題,多鼓勵,少批評。耐心地等待孩子的成長。
某某媽媽
家長是智慧的,領悟能力極強。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yǎng)一個合格的人。從這一點出發(fā),某某同學已經夠得上優(yōu)秀了。我們《班務日志》的主題是“守望幸福”,是希望每一位同學接受教育后,成為一個幸福的人;而幸福是一種內在的感受,沒有一個可以量化的標準。如果我們不能做到內心寧靜,在巨大的欲望驅使下,無論積累多少財富,住多大的房子,開多好的車,無論做多大的官,獲得多高的榮譽,都不會幸福。
家長面對孩子也是這樣,如果不能準確定位孩子,無論孩子的成績考多少分都不會滿足。這是急功近利的社會心態(tài)在教育上的畸形反映。當然,我并不是說成績不重要,但比成績更重要的是態(tài)度,我給班級撰寫的第二條寄語就是“比學習成績,更比學習態(tài)度”。我從教快30年了,回望我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我總結出一個規(guī)律是“做人是根,成績是葉”,人做好了,在校時的學習成績,出社會后的工作業(yè)績都會隨之而來。我們國家的教育大政方針是“德育為首”,高新一中流行的一句話叫“攢人品”,闡述的都是同一個道理;這個“人品”包括品德,也包括良好的習慣。
金柳6歲上學,比大多數孩子早一年。看著孩子背著沉重的書包,一度我也很焦慮,我的一位老學生(1997年帶的)尖銳地指出我的問題:
“我知道你為什么這么擔心,因為你把你自己無法實現的理想強加給你的女兒。”我老大不服,我從來對這種想法持批評態(tài)度,認為把自己無法完成的理想讓下一代去完成是沒出息的做法,而且我自認為還算一個勤奮努力的人,每接手一屆學生,在自我介紹時都會自詡是一只笨拙的雄鷹,努力地為學生做一個飛翔的榜樣。我怎么會有這種心理呢?
朋友卻細細道來:“你這個人很自負,總認為當年是選拔制度造成你上了中專,否則你認為自己一定可以考上大學,甚至清華北大都有可能。所以你現在潛意識里希望你的女兒應該完成你沒能完成的心愿,也就是說你還是希望她必須出類拔萃,考名牌大學,當然最好是清華北大,否則就是給你丟臉。一個正常的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自然就會有一個正常的結果,怎么能不適應學校?除非你有過高的期望值,那就是希望得到一個非正常的結果,當然會有壓力了。”
聽了朋友一席話,我良久無言。不得不承認朋友道出了我自己都不能明白的內心世界,可能是我不敢正視,或者不愿正視,朋友的話把這一切赫然擺在我的面前——事實確實如此。表面上的開明和灑脫,骨子里還是盼望有一個揚宗耀祖的女兒,這是中國人的普遍心理,我也沒有例外。沉默很久,終于釋然了:人最重要,我們是養(yǎng)女兒,不是養(yǎng)精英,不是投資股票期望升值。
作者| 金乾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