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鄉村生活回憶:影戲
影戲,很多地方稱為皮影戲或影子戲,我們那里圖簡單,就叫“影戲”。據史書記載,影戲始于西漢,興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0xx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小時候在家鄉看影戲,真是一大樂事,至今偶然想起,心里仍覺樂滋滋的。
每年一到“雙搶”上岸,早稻谷已經進倉,晚稻禾苗受到秋風秋雨的滋潤,伸著懶腰往上長。這時是農人最放松的時候,氣候也宜人,于是,影戲就開鑼了。
影戲里的人物是用牛皮(羊皮、驢皮、豬皮)或油紙做成的,鏤刻成各種需要的花紋。一尺來高,手和腳另外用線連結著,便于轉動。頭部是用魚鱗做的,比較透明,在上面畫上五官。需要胡子的,用一小撮頭發粘在嘴巴處就可以了,頭是抽插聯結的,能根據需要隨時變換頭像。頸、手、腳處用線將一根小木棒連接著。操動小木棒可使其表演各種動作。
村里唱影戲的時候,母親的晚飯也會特意早一點。太陽剛剛下山,我和我的小伙伴就興高采烈地背著小板凳往曬谷坪趕,因為曬谷坪開闊,影戲一般都在這里開演。在曬谷坪的一端,早就用門板搭好了戲臺。我們將小板凳放在戲臺的前面,就圍著戲臺轉。戲臺的前方是個長四五尺,寬約3尺,用白紙糊著的木框,其它三向用曬墊圍著,后方留了個專供唱戲人上下的小口子。我們從這口子探著腦袋拼命往里看。這時演員還沒到齊,只有一個中年男子在里面忙著往兩邊掛菩薩(我們稱影戲里面的人物為菩薩),方框前點了兩個大大的煤油燈,后頭擺著鑼鼓等樂器。臺上每邊擺著兩個大木箱,菩薩等道具就放在箱子里面。
終于等到天黑了下來,戲臺前已經坐滿了人,有打赤膊的,有搖蒲扇的,有抽煙的,有大聲說話的。我們則坐在自己的小板凳上,仰著脖子望著前面亮亮的方框。隨著急促的鑼鼓聲一停,方框里的菩薩終于出場了。聽大人說,演的是《封神榜》,主要人物有紂王、姮妃,姜子牙等。我們小孩對唱什么沒多少興趣,對戲中的情節也不懂。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干脆跑到后面去看臺上的人在做些什么?
臺上一共3個男人,其中一個站在方框前,雙手拿著菩薩上的小棒子操動著,叫做“董橋;坐著的一個人負責打鼓和敲大鑼,間歇還要拉拉二胡;另一個則主要是吹嗩吶,還負責打鈸和敲小鑼。哪個菩薩出場則固定由一個人唱調子。當姮妃出場時,唱的是小喉嚨——男人裝著女人的聲音唱。我們聽著覺得怪怪的,可前面不時傳來陣陣的喝彩聲。我們就這樣從后臺門縫里向里面看了一晚,直到影戲收場。
第二天晚上,我們仍然興致勃勃地早早去占位置,仍然覺得看后臺比看前臺有味道。影戲一唱就是十天半月的,我們天天如此,樂此不疲!
后來,曬谷坪不唱影戲了,我們商量著自己來唱。強子的積極性最高,從家里偷出洋瓶,剪成鈸和鑼。我負責做菩薩,找來硬殼紙剪成人的模樣,頭部則用較白的紙剪好,再畫出眼睛鼻子,最后浸上煤油增加透明度,找來高粱桿作為操動菩薩的棒子。猛子用木條子釘成方框,用白紙糊上,很快一切就緒。我當“董橋”,猛子唱“小喉嚨”。因為搭臺麻煩就免了,直接將方框放在小桌子上就開演了。你別不信,還真的引來了不少人圍觀呢!
當然,只要曬谷坪的有影戲,我們又會奔走相告,早早地去占位子,去窺視后臺的點點滴滴…….
人的愛好就像流水,過去了的就過去了。我們對影戲這玩藝,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就漸漸地失去了興趣。
后來有了電影,只要聽說哪里放電影,十里八里也都趕去看。特別是隨著電視機的普及,只要一按按鈕,各種節目,應有盡有,任你選擇。坐在家里的沙發上,就能飽覽世界各地精彩紛呈的節目內容,誰還稀罕去曬谷坪看什么影戲啊!那些游走鄉間的影戲藝人,也就很少見到了。
影戲,雖然略顯土氣,卻給了我童年的歡樂。也在那種落后的年代為長輩們帶來了精神食糧!
影戲,我還想在夢中看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