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范大學實踐報告
隨后,我們更近距離地走進了碼頭作業現場,出于安全和保密的原則,我們很遺憾不能走進正在裝貨和卸貨的船,只進行近距離觀察,但是外面的現場作業的場景也讓我們贊嘆不已:隆隆工作中的16臺橋吊正是國內最大的港口設備公司振華港機的產品,正在等待啟運的馬士基船載箱量是6000edu,還不是馬士基公司最大的船舶,港區還接待過載箱量在11000edu的“愛瑪”號和“伊夫林”號,后者的處女航在XX年5月9日停靠寧波港,船體比航空母艦還長60米,世界上只有8個港口可以接靠這樣的巨輪。吊機上的工人就在十幾米高的那個透明的小艙內工作,有恐高癥是肯定不行的。他們的工作強度非常大,碼頭裝卸除非接到臺風天紅色預警通告,否則是幾乎24小時工作連續運作,工人則輪班工作。技術要求也非常高,吊機上的四個吸盤和箱體的對接完全憑借著眼力和經驗,每個員工至少訓練1年以上才能正式上崗,公司實施的m35品牌計劃,已經達到每臺吊機每小時裝載35只自然箱的世界先進標準。碼頭的整個作業環節都實現了edi數字化管理,集裝箱進場、船舶配載、裝運安排都完全實現了計算機控制,正在建設的新系統將借助衛星定位,可以清晰地知道每只集裝箱在每個時刻點上的準確位置。集裝箱裝卸在起吊前都需要預先過磅檢驗,因為吊機的承載能力只有60噸,每月有大約200只船從這里滿載著貨物駛離。改革開放30年以來,北侖港不僅承載、接收著千千萬萬噸貨物,而且承載著一個地區,甚至是一個國家的光榮與夢想……
短短的1天里,高聳的吊機、忙碌的集卡、開闊的碼頭,正在裝卸作業的萬噸巨輪,
無不向我們展示著一個現代化港口的雄姿偉業,而我們是如此分明地感受到了泱泱大港的時代氣息。
但是在先進的現代技術背后到底是怎樣的發展歷程,成就了一個小漁村到東方大港的蛻變,又是怎樣的制度構架,促進并維持著日漸精密的社會分工基礎之上的協調與合作呢?
(二)探尋北侖:拜訪博物館
帶著第一天的興奮和疑問,隊員們開始了第二天的實踐。首先我們來到了北侖博物館。它的展廳是全封閉的,采用聲、光、電等現代手段和傳統陳列相結合的方法,以時間為線索,陳列著各類文物展品700余件,其中甚至包括可河姆渡、明州等時期的文物,形象地展示出了7000多年來寧波港口文化的變遷過程。古代北侖部分通過文明的曙光、聚族的繁榮、濱海的開拓等內容,運用出土文物展現北侖區域悠久的歷史文化。近代北侖部分以發生在北侖的抗倭、抗英、抗法等戰爭為線索,用歷史文物直接反映北侖人民光榮的革命傳統。現代北侖部分以“洋洋東方大港、改革開放前哨”為主題,緊扣時代脈搏,展示北侖區域開發開放的偉大成就。北侖民俗文物陳列室利用館藏的民俗文物和其它實物資料,重現北侖人民勤勞勇敢、儉樸淳厚的生產習俗和生活習俗。隨后,我們參觀了位于北侖電廠建設初期的重件碼頭上的北侖港露天博物館。博物館共分為北侖港二層觀光臺、寧波海上絲綢之路與商埠文化展示廳、海陸觀光走廊和游客娛樂互動區四個部分。寧波海上絲綢之路與商埠文化展示廳向我們敘述了北侖管理體制的歷史沿革。在這里我們找到了思尋已久的答案,北侖正是本著與時俱進的精神,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改革體制,始終走在體制創新才前沿,才最終邁向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