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教系社會學學生暑期實習報告
實踐給我們另一個更有價值的啟示是:在現代城市,以城市整體為對象的大社區意識,在市民理念中更容易形成,更有感召力,也更具有城市工作的功利價值。城建隊伍適時提出了“人人都是衡東形象,個個都是衡東主人”的市民創建主題口號,愈發賦予了人們對城市共同體的榮譽感和歸屬感,以一種內生的力量促使人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廣大市民真正成為了城市的主體,從而也成為了城市工作的參與者、監督者,市民滿意與否真正成為了城市工作的最高標準。“衡東”二字在市民的心中越來越被看重,我們共同的家園在市民心中空前地被認同。我們借勢發力,全面啟動城市創建,自1998年始,大規模地持續組織了禁炮、禁鳴、取締三輪、取締路市、關閉燒窯和垃圾袋裝化等整治臟亂差的八大戰役,徹底改變了力量對比,跨越了城市創建的第一臺階。之后又順勢而為,提出了新的“四個城市”創建目標,即“全國交通管理模范城市,中國最佳人居環境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際花園城市”。城市新目標的亮出,剛剛體驗成功的衡東市民再沒有一乍一驚,而是又平添了幾分對美好家園的自豪和信心。政府與市民互動,政府與市民共創,在市民精神的折射中頓顯衡東個性.在市民的心目中,成為了一種堅實而美好的精神依戀——這就是衡東市民精神中的大社區意識抑或家園意識。
2、公共意識
公共意識是指以公共場所為空間特征的城市公共生活中,所產生的觀念和規則意識。
城市公共生活以公共場所為空間,既屬于每個人,又不屬于每個人;既屬于社會,又不屬于社會。不同信仰、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人們偶然遇聚,其聯系是偶然的、無感情色彩的,同時其互動又是大量的、龐雜的,摩擦和沖撞的幾率大大提高。公共生活不同于共同生活的最大特征是人們相互間是“匿名”的。對于“非匿名”的社會生活,我們有集體道德和個人道德進行約束。但是,對于剛剛大踏步進入現代城市公共生活領域的我們,尚未成功地建筑起能使新市民普遍認知和接受的公共道德規范。像現在司空見慣的公用電話被無端損壞,千百盆公共鮮花瞬時間被哄搶一空,公共汽車的投幣口被雜物填塞,甚而公共生活中的見死不救等等,都是道德嚴重缺失的反映。我們再深入探究,上述不道德的人,在同學中可能是好學生,在家庭中可能是好父母,在單位里可能是好同志,至少不都是缺德做壞事的。那么他們缺的是什么“德”呢?顯然,是“匿名”狀態下的“公共道德”。公共道德既是公共意識的核心內容,也是公共意識中亟待強健的一根軟肋,更是我們培育市民公共意識的首要抓手。
3、公民意識
公民意識體現在市民精神中,是指堅定的民主法治理念和自覺的權利義務意識。公民意識不是市民所特有,但成熟于現代國家的公民社會所孕育的公民意識,更鮮明地體現在現代城市文明之中。在暑期實踐中,我欣喜地發現,公民意識在我們的詞匯中是新鮮的甚至是奧秘的,然而在工作實踐中卻展現出一幅互動最為熱烈、成果最為顯性的情形。
關于民主——民主意識的覺醒是我國新時期思想觀念變化中最為突出的現象之一,民主訴求又在城市表現得更為普遍和張揚。民主意識成為現代市民精神的鮮明特征。實踐使我們實實在在觸摸到了她的存在和力量,也教訓我們從“自作多情、自作聰明、自拿主張、自行其是”的“為民作主”情結中體悟過來,一步一步地走向“以民為主”。在近兩年小街小巷的改造中,也形成了“公布草案——市民提出調整補充建議——再公布草案——再吸納市民意見——形成方案”的程序化工作流程。160條小街小巷直接涉及數萬市民住戶,得到了市民群眾的認同和支持,也使城市的管理者和城市民眾又一次沐浴了民主精神的暢快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