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實踐報告:“講文明,迎奧運,樹新風”在長壽之鄉
【調研分析: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現狀】
以如皋市九華鎮小馬橋村調研為例:
各年齡層次的人群----
老年人多數是在房前屋后種種地,有的是需要為子女的田地兒忙碌;一部分人是永遠忙不完活計,幾乎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另一部分人會在閑時打牌,并形成一定風氣,在固定場所固定人員,以休閑娛樂為主,不帶賭博性質。老年人幾乎不怎么出遠門,偶爾是去遠房親戚家,他們多數安土重遷,看守在家里;一些老人會在晚間看看電視,了解社會動態,關心天氣對農業的影響;一些老人是在鄰里轉轉便回家睡覺,娛樂生活比較貧乏。這同時也是一種閑適自得,多數老人心態比較平和。
這類的老人需要多相互交流或是和晚輩們聊聊,生活按部就班,一方面生活規律,另一方面也比較寂寞,不免讓人覺得晚景凄涼。
中青年人多數是在外打工,在家時間并不多,拼命努力工作,為家庭為事業等等。就近在工廠里打工的女村民最大的休閑方式便是看坐于電視機前,看看那些娛樂節目、電視劇等等;還會偶爾結伴到街上逛街購物;多數人舍不得花錢出門旅游,寧愿偶爾道道家長里短。談不上什么體育鍛煉,如果這些年紀的人活躍在籃球場上或是跳跳繩之類會被人們認為是發瘋。
這類人的確很辛苦,但也不知道如何真正享受生活,需要更多的休閑娛樂的方式,體育鍛煉。
少年人他們平時忙于學習,多數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學校里會有一定文體活動,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回家后做做作業,然后?童年時的游戲已經很是陌生,大家躲在家里,看看電視,消磨時間;倘若遇到節假日,更是顯得無聊了,多數人是無所事事,不知該如何安排自己的文化生活;他們會受年齡的限制,不被允許單獨出遠門游玩;而如今更恐怖的是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的支配下,家長要求子女去補課,從幼兒園一直到初三畢業,各個年齡的孩子都逃不過,在調查時當我提出如此的憤慨為孩子不平時,一家長說等我們為人父母時就會理解他們現在的做法啦;我只知道自己長到現在一直很遺憾當初家里沒有有意識地讓我去學習一些藝術才能之類的,雖然自己沒有反復的補習教科書,卻也只是成了一個只會一些教科書上教的東西的人,如今想惡補都來不及了,沒時間了。
我對于這類人群比較擔心,多數是獨生子女,孤孤單單,悶在家中,無所事事,一來浪費青春一來也可能有不好的影響
關于村中的集體設施
去年完工的村公共服務中心,如今落實到位的是籃球架、乒乓球室、辦公室而已,所謂的“圖書閱覽室”“檔案室”“老少活動之家”“青年中心”“科普活動站”里只是一桌一櫥而已,看不到那些書籍之類的東西,即便是配備的電視電腦,據說也還只用過一兩次,蓋上了布頭防灰塵呢,據調查,村上的文化活動的規劃真是不少,可是很難落實到位呢!對于奧運會的召開并沒什么特殊的活動,那就是說村上除了個把月一次的送電影下鄉以外沒有組織過什么活動呢,真是遺憾。
五、對于主題下的調查地的今后精神文化生活的意見及建議
1送文化下鄉
見所謂的送歌舞下鄉只是做的廣告而已:(1)它的商業頭腦值得學習(2)真正的送文化下鄉是什么
2迎奧運之文化建設
比如是否有像南通體育公園似的設施各村委會有籃球架、臺球桌、乒乓球桌、羽毛球場、下棋處、溜冰、運動器材;
可以讓各年齡層的村民議一議當初自己童年時的伴隨自己長大的游戲:自己~踢毽子,跳皮筋,跳格子,男生的溜溜球,玻璃彈珠,砸紙包,四驅車~~讓那些放假在家無所事事的孩子找到應該有的無憂無慮的玩耍時間而不是偷偷在家打游戲或是看電視(讓下一代更加了解上一代人,以便更加和諧的生活)
3文化中心:比如村中的相關各層次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一些想賣廢紙似的賣掉不需要的書籍,可以象征性的低價賣給村委會;村委會組織管理博覽角,可以交換讀書心得
那從自己做起,將自己的多年來的書籍給捐出去,可能的話自己管理。號召身邊人奉獻并有所收獲:雜志舊書好的建議
4如果說要有什么補習,是否可以開辟一個專門提供學生學習的場所,自習、閱覽、交流
發揮每一個年齡層次的村民的特色能力,為大家展示自己:
老年人,講述曾經的曾經,他們經歷了些什么,將憶苦思甜提高到一定的區域,讓聽眾更多,讓講述者更多;或者他們是博學的智者,為我們講講有特色的歷史故事,相媲美于百家講壇
中年人,如今的打拼不簡單,各自的生活經歷,經驗教訓,或板書或ppt形式或展板來形成自己的生活小帖士,為年輕人出去打拼提個醒,聽聽“老人”言啊;或是教予年輕的一輩那些學校里學不到的技能,并且形成互動機制,設立管理小組,建議簿,提問,解答;設想著,一些培養多面手的好提議,如男生的簡易家電木工技術(想想父輩的學歷不及我們,為何反而他們的技能更高于一籌?)如女生的簡易針線活,將來生活中的縫縫補補。
年輕人,對于如今信息時代的網絡手機普及的情況,向年長的人教教基本“技術”。
小孩子的游樂場所:日見村里的嬰孩變多起來,大家聚在一起游樂,也可以減輕家長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