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時報報社暑假實習報告
近40天的實習,我經歷了許多采訪、寫作的過程,用親身實踐的方式,鞏固了課本中的知識和自己的實戰技能。在實習中,我在多位記者的指導下,采寫了20余篇新聞稿件,不論是否發表,都給我留下了許多經驗和認識。
在實習中,我得出了如下幾點經驗和教訓:
一、新聞素材可以采來不用,但不能因為不用而不去采訪
這一點是在和趙靜老師去水囤路一線采訪時感悟到的。
7月19日,暴雨過后濟南很多地方在暴雨的沖刷下,變得一片狼藉。趙老師是據一位通訊員反映,前去邊莊9號樓采訪的,但是在行經水囤路一建材市場時,見到那里到處都是受災的店鋪,趙老師停下了腳步。沿著水囤路,趙老師帶著我采訪了數家建材商店的老板和職工,了解了雨夜搶險的情況,還有各家店鋪受災的情況。在采訪過程中,趙老師還拍攝了數張市民疏通下水道、整理受災物資的照片。可以說,這一線的采訪,都是我們的額外工作。
回到報社后,
還是按照原來的計劃,趙老師寫了《雨夜驚魂》一文,由于版面原因,對在水囤路采訪得受災情況沒有過多的涉及。可是,到了第二天,新的版面安排讓之前的采訪派上了用場。趙老師立即整理好之前的采訪所得,寫出了稿件,節約了不少時間和精力。
類似的情況在其他采訪中也時常可以遇到。按照記者們“七分采訪,三分寫作”的觀點,采訪可以說是新聞的命根,因此很多有成就的記者都寧愿多采訪多了解一些無用的信息,也不要疏忽掉一條信息。
二、眼觀八方嘴勤問
和殷老師接觸的過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無論在哪里,殷老師的眼睛幾乎都不休息,總忘不了注意身邊發生的一切。
一次和殷老師出去采訪,在一處公交站準備坐車回報社。突然,人群中兩個人似乎在爭吵,正在等車的殷老師回頭一看,就立馬往兩人身邊靠,觀察了周圍幾眼,又問是什么事。等一人走了,他還在那里觀察,直到確認沒什么要緊的事才走。坐在車上,殷老師也不忘觀察車窗外的情況。公交路過一個路口,那里圍著一大群人,像有什么事,當時他的眼就一直盯著人群。
除了要多觀察外,勤問也是記者們的特征之一。我以前經常對一些事實,會根據自己的判斷下結論,不去進一步了解,這在采訪中多次受到老師的暗示。好幾次盡管大家幾乎都明白是什么事,老師都還是要我去問一下,問清楚了才能真正確認事實。
三、不要忽視隱藏在廣告中的新聞線索
這一點感悟我是從殷老師身上體悟到的,又在新聞一部記者魏巍身上得到了更深的理解。
日常,總可以看到殷老師拿著報紙看廣告,而且集中在分類廣告版的小廣告,見到又問題的廣告,他會依據廣告上的聯系方式,對廣告信息進行核對和暗訪。在我實習的指短期間內,殷老師連續發表了兩篇暗訪文章,都是關于制假證的,其線索來源除了線人報料和警方提供外,還有一部分就是通過一些廣告得來的。有一次,在外出采訪的時候,我就目睹了他打電話暗訪問題小廣告。
魏巍老師采寫的一篇獨家報道更加全面的說明了廣告中新聞線索的重要性。8月中旬,正是高校招生的最后階段,各高校的生源之戰也開始了。魏老師從一份報紙上就看到了青島某學院補錄的廣告,因為他是高等教育跑口記者,很敏感的就察覺該學院的補錄行為是違規的。在查閱資料后,魏老師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于是,他就開始了對該學院補錄行為的調查訪問。暗訪后,魏老師有咨詢了教育部門和相關專家,并很快發表了獨家新聞《XX學院,你拿什么錄取我》,該新聞立即引起了教育部門的重視,及時對該學院的行為進行了改正,并給考生們發出警報,維護了考生的權益。
廣告是報紙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報紙傳播的信息之一,廣告是報紙生存的依靠。對于記者來說,廣告也同樣重要,很多新聞信息就隱藏在廣告之中。
四、做新聞不要吊死在一棵樹上
不僅在新聞一部,在整個《濟南時報》,殷老師的暗訪可以說是“王牌”。我就和殷老師在8月15日就進行過一次暗訪。
這次暗訪是偶然得來的,本來我們是去某醫院和醫院警務室警官一起抓小偷的,結果因為種種原因未能成行。就在準備走時,殷老師又想起了自己一直關注的另外一條新聞線索,就是調查病房花籃的違規“再利用”問題。之前一度因為沒有弄到交易“二手”花籃的照片而擱淺,這一次卻很順利的就弄到了交易的現場照片。
事后,殷老師在自己的博客中寫道:
“抓賊不行,忽然想起了花籃的事情。到醫院周圍的花店一看,回收的花藍還真不少。來到醫院,詢問清潔工賣花籃的事情,清潔工說,下午三四點鐘有人來回收醫療垃圾,到時候清潔工可能賣花籃。
“當天下午從2點鐘,本人就守候在病房的樓道里。下午3點鐘,就有清潔工拿著花籃來賣,隨后一男子開著摩托車收花籃。本人心里高興機了,真是應了那句“踏破鐵鞋”話。為不被清潔人員發現,本人將相機揣在懷里,躲在樹后面,既緊張又興奮拍了夠……
“拿到了交易內幕證據,稿件就出來了。”
做新聞不要吊死在一棵樹上。假如當時殷老師因為沒搞到照片就徹底放棄了這個新聞,這篇稿件也就不可能有了。或者又假如當天我們因為抓不了賊就走了,就也弄不到這一手的材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