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將伐顓臾》教學實踐報告
學生嘗試朗讀這一段
、谇!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讀出強烈的痛斥的責備語氣“疾”(痛恨、討厭)注意斷句
學生朗讀這一句
。4)孔子三次責備的語氣層層遞進,取決于誰的態(tài)度?
明確:冉有冉有的話體現(xiàn)了他害怕責備、推卸責任的特點比如說
①季氏將有事于顓臾(為何不說將伐顓臾?學生本身就理虧,怕被孔子責罵,說得委婉一些)
、诜蜃佑岫颊呓圆挥策@句話體現(xiàn)了冉有推卸責任,不想被孔子責備
、劢穹蝾咊В潭谫M,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這句話流露了冉有支持攻打顓臾的真實想法,卻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掩蓋本意,實在很虛偽
根據(jù)說話內(nèi)容,冉有的話讀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而弟子的語句呢因為是推托之詞,所以要稍微緩慢一點,畏畏縮縮
。5)角色朗讀下面,我們根據(jù)前面對師徒兩人的對話的內(nèi)容,請同學們揣摩第一段到第三段“為之辭”為止的語氣,各四人小組分角色朗讀,盡量把冉有的推脫語氣與孔子愈加氣憤的層次感表現(xiàn)出來學生展示朗讀
四、問題探討
1、其實啊,孔子面對冉有的執(zhí)迷不悟如此痛心疾首,是可以理解的,孔子一生周游列國,顛沛流離,終于回到魯國,他將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半生追求托付給得意門生,冉有非但沒有遵守,反而孔子反對武力的主張,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在對話中流露出的這種真性情,使他的儒雅形象更生動外,還增添了幾分可愛與真實那么孔子治國安邦的主張到底是什么?請在文中找到明確的語句
明確:孔子的正面主張也就是他治國安邦的原則:“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這里說明孔子主張對內(nèi)使人人和平穩(wěn)定、安居樂業(yè)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樂業(yè);對外要加強文教德化,使外邦異族歸附,以德服人(為政以德)
2、深化思想: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內(nèi)涵體現(xiàn):禮讓、正名、以身作則
五、拓展延伸(機動)
討論:聯(lián)系材料,談談孔子為政以德主張的具體表現(xiàn)和現(xiàn)實意義
資料:近些年來,我國貧富差距正在逼近社會容忍的“紅線”國家發(fā)改委宏觀經(jīng)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介紹,對我國的基尼系數(shù)目前各機構(gòu)認識不一,被學界普遍認可的是世界銀行測算的0 .47“我國基尼系數(shù)在XX年前越過0.4的國際公認警戒線后仍在逐年攀升,貧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
五、總結(jié)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認識了一個真性情的孔子,人們喜歡將他神圣化,但更多時候他是一個凡人,我們通過朗讀體會他與冉有的對話中的語氣,因聲求氣,從而深刻地體會了孔子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也更生動更全面地認識了一個真性情的孔子形象
六、作業(yè)
1、背誦“丘也聞……蕭墻之內(nèi)也”語段
2、寫一篇心得,談談孔子的思想主張對現(xiàn)實生活的啟發(fā)
七、板書:“因聲求氣”
收獲與體會
《季氏將伐顓臾》中記載孔子與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對話?鬃訌摹叭省闭挠^點出發(fā),堅決反對“季氏將伐顓臾”這件事。由于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季路是季康子的家臣,他們在內(nèi)心里很支持“季氏將伐顓臾”這件事,于是就有了文章中的這場師生之間的辯論。在學習本文前,必須要想辦法讓學生先了解孔子與冉有、季路談話的背景。而對于孔子這偉大人物的認識,學生往往只停留在表層,只知道孔子是“圣人”,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曾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類的話,而對孔子的“仁”、“禮”等思想?yún)s未曾涉獵。因此,我把這一課的教學效益定位在三方面:了解孔子的“仁”、“禮”核心思想、引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初步掌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具體實行的措施:
一、早讀時先領著學生大聲地反復朗讀本文,初步熟悉文本內(nèi)容。有時候文言文的教學里,老師只注重字詞的解釋、串講課文內(nèi)容而忽略了學生讀文本的重要性,很多時候,上完一篇文言文,學生卻未能流暢地通讀全文,不可不謂失敗。語感對學生學習語文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須重視朗讀,反復的朗讀,以達到讓學生熟悉文本、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目的。在學生熟讀文本后再來深入學習文本內(nèi)容,從易到難,由淺入深,也符合學生認知的規(guī)律和有效教學的要求。
二、布置預習、自學。要求:給文中生字詞注上拼音;把一些重要的實詞、虛詞的解釋附注在課文中;找出文中古今異義的詞、通假字、詞類活用以及特殊文言句式。這預習的要求,實際上就是扎實地學習文言文的最基本的方法,我把它板書在黑板上,并且要求學生記住這幾點要求,今后每篇文言文的學習自學方式都是按此步驟來進行。這也就是在無言中把具體的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對日后文言文的學習很有幫助。而這自學的要求也正符合了“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內(nèi)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到什么程度以及學什么,學生只有知道學到了自己學什么或?qū)W到什么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這一有效教學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