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度有關科研實習報告范文
從施藥后5d、9d、14d觀察處理桃樹黃化葉的返綠情況,兩種營養液劑處理的葉片相對于對照葉片在藥后5d、7d均有不同程度的返綠現象。且“果葉綠”+“綠悅豐”處理的葉片返綠現象明顯于“果葉綠”處理和“綠悅豐”處理的葉片。觀察發現,無論哪種處理方式,其返綠規律相似:即以均勻返綠為主,兼有沿葉脈返綠和點片狀返綠;最先為枝頂部葉返綠,后逐漸向基部葉發展,直至變為正常葉色;與對照相比,新生葉色正常。
兩種營養液劑對桃樹黃化病的治愈效果結果表明,兩種藥劑處理中“果葉綠”+“綠悅豐”處理和“果葉綠”處理對桃樹黃化病有一定的治愈效果,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治愈率越高,而“綠悅豐”處理對桃樹黃化病的治愈效果不明顯。 “果葉綠”+“綠悅豐”處理對桃樹黃化病的治愈效果最好,藥后5d在對桃樹黃化病的治愈率僅為29.45%,藥后14d,“果葉綠”+“綠悅豐”處理對桃樹黃化病的治愈率為40.82%,而“果葉綠”處理和“綠悅豐”處理對桃樹黃化病的治愈率分別為29.93和5.05%。
綜上分析,三種處理效果由高到低排序為:“果葉綠”+“綠悅豐”處理>“果葉綠”處理>“綠悅豐”處理。
三.大荔縣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現狀調查
大荔縣是陜西省的農業示范縣,當地氣候適宜,而且農作物和經濟作物品種齊全,農業種植結構合理,被稱為“陜西農業第一縣”經過近十年的努力大荔縣農業種植結構調實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轉變:
1) 農作物種植從傳統的單一糧食作物向多種經濟作物轉變。
由過去的小麥、玉米、棉花等作物,轉變為經濟作物(小麥、玉米、棉花、黃花菜、西瓜、李子、蘋果、花生、大棗等)、反季節瓜果(圣女果、油桃、禮品黃瓜等)。
2) 農作物種植從零散、小規模種植向集中、大規模種植轉變。
過去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的種植方式,向著同一規劃,科學種植,大規模經營的方向發展,逐步實現了集約化生產。
3)農產品從個體經營向產業化,工廠化發展。
通過廣泛聯系,種植產業化,加工工廠化,農民再也沒有了顧慮,收入增加了,生產積極性也極大提高。
4)農作物種植與畜牧業互相促進,協調發展。
目前,大荔縣有著自己的苜蓿草等大型生產基地,各類草料供應充足,完全可以滿足當地畜牧業的發展,畜牧業的發展已走上正規。
通過調查我們認為大荔縣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的理念值得推廣,使我們意識到:合理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用全新的概念打造品牌,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和西部大開發的有利時機,不僅能加快了農業改革步伐、而且能增加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村社會長期穩定發展。
四.大荔縣農業及主要作物病蟲害發生情況調查
大荔縣主要農作物有棉花、果樹、花生、小麥、西瓜等,農作物種植品種多樣。其中果樹類病蟲害發生危害最嚴重,用藥量最大,棉花等其它作物主要是幾種常發難防病蟲害危害。就病害而言,除幾種常發病種如棉花黃萎,果樹炭疽,黑星、小麥白粉病等,近年又出現了幾種新的難防病害,如棉花紅葉莖枯病,棗縮果病等,這類新生病害因對其致病機理了解不夠,沒有有效的防治藥劑,導致大面積發生危害。因此,有關這類病害的深入研究亟待進行,對于此類病害有效防治藥劑的研究開發,更是刻不容緩,具有廣闊的市場。蟲害方面,以前的一些次要害蟲逐步上升為主要害蟲,如棉花上的棉蚜、紅蜘蛛,果樹上的盲蝽及黃花菜上的薊馬等。
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由于抗蟲棉的大面積推廣種植,使得早些年棉花上的主要害蟲棉鈴蟲得以控制,從而造成了以往的次要害蟲上升為主要害蟲。其次,農藥的長期使用,尤其是單一農藥品種的長期使用,誘導了害蟲抗藥性的產生及增強,導致最初可以防治的害蟲變得較難防治,甚至無法防治,成為主要害蟲。第三,也可能由于某種作物單一品種大面積種植,為害蟲的大暴發創造了條件。總之,大荔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發展呈現出動態變化趨勢,主次要病蟲害的變化更替取決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五.大荔縣東埝村設施農業現狀調查
經過我們的走訪,我們對大荔縣東埝村設施農業的現狀有了初步的了解,該村的設施農業經營情況相對較好,呈現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