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度有關科研實習報告范文
基本上有一下幾個特點:第一,溫棚的收益相當可觀;第二,溫棚的建設已具相當規模;第三,產品對外開拓有一定的市場,收獲季節能及時銷售。第四,有相應的政策,加速設施農業的發展。第五,農民經過摸索,有了一定的技術和經驗來經營設施農業。
但是,有些方面還需要加強,比如,把農業技術和溫棚的種植更加緊密結合,實現“雙贏”,加速農業的產業化進程;進一步開拓市場,摸清市場變化的規律,為農服務。總之,東埝村大規模設施農業的發展能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提高當地人們的生產積極性。
六.大荔縣農藥市場調查與農藥使用狀況調查
在大荔縣農藥市場一條街中調查,共發現有62種農藥品種,其中殺蟲劑占調查總數的26%,殺菌劑占58%,除草劑占11%。化學農藥仍處于主要地位,而新生的生物源農藥在市場占有額很小。
農藥使用調查中我們發現呈現出以下特點:
1 用藥缺乏科學指導,不能對癥下藥,打藥過于頻繁。
在東埝村我們就遇見了這樣一件事,一位果農辛辛苦苦種了將近兩畝的桃樹,但在我們到達那里時看到80%以上的樹得了黃花病,而且很嚴重,并引發了如桃穿孔、桃縮葉等病害,已無力挽回。果農為救這片桃樹,四處求救方,但大家說法不一,于是果農在用一種藥不起作用后,就用另一種,如此這樣,錢花了不少,但這病卻一天天加重。在其他地方我們也見到了類似情況,“急病亂求醫”是我們農民朋友用藥普遍存在的問題。
2 用藥不規范,缺乏基本常識。
村民用藥單一,不知道施藥的最佳時間,不注重農藥的稀釋倍數,只看重結果,導致害蟲抗藥性不斷增強。
3 由于各類植物抗蟲品種的使用,增加了農民對它的依賴性,把它當作是萬能的,以至于忽視了一些次要病蟲害的防治。
大荔縣在大量種植抗蟲棉后,有效地消除了棉鈴蟲的危害,但兩三年過后,原本很少見的黃萎病逐漸蔓延起來,而農民缺乏這方面的知識,沒有在播種前及時種子拌種,相反在生長期大水灌溉,導致此病大面積流行,棉花一株株倒下,而農民朋友卻無計可施。
同時也存在以下問題:
①農藥售后服務不到位,農藥售出后,商家不去調查農藥的使用情況。而農民朋友自我保護意識差,買到假藥后,不去有關部門申訴,自認倒霉,很被動。因此也給了許多不法分子鉆空子的機會。
② 農藥市場管理不規范,不嚴格。一些廠家趁機鉆空子,大套生產“一品多名”、“超范圍使用”產品,以牟取暴利。甚至有些廠家抱著“有奶便是娘”的態度,什么產品能賺錢就生產什么,使一些正規廠家的產品頻頻受到冷遇。
③藥農思想落后,在農民的腦海中只有用藥意識,沒有殘留意識,用藥只注重眼前結果,導致用藥量逐漸增大,用藥次數逐漸頻繁,而病害的抗藥性逐漸增強,殘留問題也越來越嚴重。調查時,一位種大棚的村民向我們訴說,去年他種植的八分地圣女果,收獲后運到城里被檢測農藥殘留超標,損失3000—4000元左右。
七.大荔蘆筍主要病蟲害發生情況及防治調查
蘆筍嫩莖質地細膩,有鮮美芳香的風味,纖維柔軟可口,能增進食欲、幫助消化,是一種高檔的營養保健蔬菜,深受消費者的歡迎。蘆筍病蟲害較多,主要有莖枯病、立枯病、炭疽病、莖腐病、夜蛾類害蟲、蚜蟲、薊馬等。大荔蘆筍種植面積達6萬畝,經過我們調查,結果表明:
大荔萬畝蘆筍地未發生明顯可見的病蟲害,僅見少量棉鈴蟲,緣蝽,薊馬等害蟲及危害狀。可能與當地農民的栽培管理及化學防治及時、有效有關。
八.大荔縣黃河灘區抗蟲棉蟲害調查
在對大荔縣黃河灘區種植的抗蟲棉害蟲調查后我們初步得出以下結論:
1 棉蚜、 紅蜘蛛等上升為主要害蟲
生產上推廣的抗蟲棉絕大部分是轉bt 基因棉, 它僅對棉鈴蟲等鱗翅目害蟲有抗性, 而對棉蚜、 紅蜘蛛等害蟲無抗性,所以在抗蟲棉區,棉蚜、 紅蜘蛛上升為主要害蟲。
2 抗蟲棉區對天敵的有利影響
對轉bt基因抗蟲棉由于用藥時間推遲,用藥次數和用量減少,對天敵的殺傷作用減小了,有利于棉田天敵群落的建立和自然控制作用的發揮,減輕了害蟲的為害。
3 黃河灘區病蟲害發生較少的原因
我們所調查的抗蟲棉地理位置較為特殊,它位于黃河灘上,平均每3-4年要被黃河水沖刷一次,這樣就使本地區蟲源大大減少,害益蟲的生活周期不能正常完成,加之黃河灘區與其他棉區相距較遠,害蟲較難遷如本區。在本地區我們沒有發現棉鈴蟲的卵和幼蟲,這也說明了抗蟲棉對棉鈴蟲具有較好的抗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