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自評評語
(三)怎樣進行成長檔案袋評價
v 歷史與社會學科學生成長記錄袋的形式設計
v 設計總體構思:簡單實用,可操作性,體現學科特點。
v 總體結構:封面+目錄+主體內容板塊+封底。
v 主體內容板塊:“自畫像”+學業類+實踐運用類+才藝類+綜合評價(總評)
v 1、成長記錄袋封面、封底
v
v 教師統一發放的檔案袋,并規定封面必備內容為班級、姓名、學號的基礎上,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設計版面、圖案、色彩、封面語等,粘貼在檔案袋的封面上,以展顯各自的風采。封面語可寫如“記錄成長的足跡,展示個人的風采”等。封底也可讓學生自由設計。
v 2、成長記錄袋目錄表
v 序 號
v 項目名稱
v 收集時間
v 簡要說明
v 目錄表應放在成長記錄袋的第一頁(最上頁),同時收集的項目應標出相應的序號,以方便管理與查詢。
v 3、內容項目書簽設計:
v 項目名稱: 收集時間:
v 選擇理由:
v 注:可說明自己的收獲或不足等等
v 4、評價書簽設計:
v 項目名稱: 評價意見:
v 評價者: 時間:
v 內容項目及評價書簽應粘貼在相應的收集材料項目上
v 5、綜合評價
v 每一學期,可對學生本學期收集的成長記錄材料進行一次整體的評價。評價可多元參與,先學生自評,再學生互評、再家長、教師評價。
v 主要評價的內容為:
v 一是學生資料的收集形式方面:是否多樣,收集資料是否真實、典型、全面。資料是否完整、完好,整潔。
v 二是學生對收集材料內容不同階段比較方面:看學生所展示出來的閃光點、潛力及其進步情況,揚長避短。
v 三是指明檔案材料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或是還須學生進一步努力改進的地方。
v 成長記錄袋學期綜合評價表 學期 評價時間
v 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小組評議)
v 家長評價 教師評價
v 學生互評,可采取小組評議式,可以四人一小組進行商討評價。這樣可增強學生參與互評的機會,學會如何評價他人,提高工作效率。
v 6、具體選擇內容
v 學科型的成長記錄袋不同于綜合型的成長記錄袋,由于收集的是單學科的資料,相對來講收集的資料會更細致,同時更有學科特色。
v 本學科的成長記錄袋收集的內容可選擇以下這么一些內容:
v ①.一是學業類(必選內容,共性化的)
v a、每學期學習本學科的計劃:
v 學期初學生對學習目標、學習措施的打算,供以后比照,也可逐步修正、完善。
v b、作業本:反映的是學生每一個具體章節理解掌握情況。(是否要放入?)
v c、課堂筆記:展示自己學習本學科的具體的細節過程,體現的是學習的方式與方法。
v d、單元檢測及階段性測試試卷(期中、期末):展示的是學生階段的學習成果。期中期末檢測試卷最好是放入,而單元檢測試卷可選成績最好的。
v e、學科競賽獲獎證書及相關材料:反映的是學生學習本學科突出成績。
v f、每學期學習本學科的期末總結:展示的是學生對每學期學習本學科的全面的反思與自我評價。
②. 實踐運用類(自選內容,個性化的)
v a、每學期自己出的一份試卷:展示的是學生基于自身對本學科的整體理解而轉化為實踐一個成果。
v c、綜合性學習考察報告
v d、社會調查報告或學科小論文
v e、本學科手抄報(小報)
v f、自己動手制作的歷史與地理類相關模型或地圖